标签:
文化 |
标签:
杂谈 |
朋友们,许久不见了。
自去年开始,一直在写《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全身心投入,大脑的其余部分似乎也清仓了。自今年春天开始,我两次忘记了博客密码,无法登录。前一次是新浪网朋友朱利安帮助解决的。这一次,是参加上海书展期间新浪做我的访谈节目,张佳怡女士帮我解决的。于是,终于可以回来和大家交流了。
标签:
杂谈 |
1.郿县原野。夜。外。
月色朦胧。一大队扛着铁耒长发赤膊的戎狄人呼喝行进在林木渠岸。
一座黑乎乎的高大石碑依稀可见。
队中头目高喊:“渠口到了!今年孟西白不敢动窝!娃们家开石闸放水!”
长发赤膊人群兴奋呼喝,涌向石碑。
突然,渠岸后矗立起一道黑森森人墙。
孟族长暴喝一声:“给我打——!”
几乎同时,戎狄头目高喊:“给我打——!”
孟西白族人吼叫着涌上渠岸。
戎狄人吼叫着相扑。
两方大打出手。
标签:
杂谈 |
1.栎阳。正殿庭院。日。外。
朝阳初升。宫门两队甲士持矛带剑,整齐威武。
大臣们络绎不绝的走进石砌宫门。
大锺轰鸣。内侍宣呼响彻宫室:“开春大朝,百官上殿——!”
大臣们走过庭院(石径两边杨柳新绿),走上殿阶。
殿前两只大鼎外,各有一个方队的长矛甲士森严矗立。
车英全副戎装,肃立殿口。
2.栎阳。正殿。日。内。
殿内。两排石柱下排列四个大燎炉,幽暗的大厅一片红光。
大臣们纷纷脱去皮袍,走向自己的座案与左右谈笑。
杜
标签:
杂谈 |
说明:有许多网友想看到《大秦帝国·第一部》剧本。原先在帝国网站发过头三集,后想
将有关变法的几集发出,但网站有字节限制,每集发三次太过麻烦,就发在这里了。
每集标题是这次加的,以利醒目。
第 十 四 集 变法开端
1.栎阳。政事堂庭院。日。外。
黄叶铺地,秋阳斜照茅亭。
一方石案,两张草席,秦孝公与卫鞅两边对坐。
公孙贾另案录写。景监一旁肃立。
秦孝公:“得闻先
标签:
杂谈 |
孙皓晖说明:经济学家王小强先生办得《香港传真》影响颇大,其中一期刊登了
一篇《市场经济与奶牛卖奶》,完全以寓言形式说明经济现象。看
得我忍俊不能,哈哈大笑,特改写一番,略去了其中的讲道理部分,
改编了故事,供大家一乐。
标签:
杂谈 |
燕国灭亡前的悲剧——荆轲刺秦
孙 皓 晖
说明:这是《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拍摄本中的一节,有些许故事性,供大家欣赏。
在部署燕代联军抗秦的同时,太子丹的秘密对策——刺秦,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实施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列了《刺客列传·荆轲传》,至为详细地记述了荆轲刺秦事件的策划、准备、刺杀过程,以及余波。应该说,这是《史记》中罕见的完整纪事篇章。如果说,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述中渗透了过多的文学因素,那也是因为这一事件直到百余年后的司马迁时代,仍然在广泛地绘声绘色地流传着,司马迁记载了这些传奇,但却绝不是个人附会。
让我们按照《史记》所载之事实,来看看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暗杀事件。
这一事件,详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刺客人才,并将其确定为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散议 |
上海文学报,发表了李星先生的文章。
李星先生立足于质疑不正当的讨伐式批评,对《大秦帝国》作出肯定评价的同时,也对《大秦帝国》提出了相关的批评意见。这种基于真正地理论思考所提出的批评,具有建设性的价值;无论对于作者的今后创作,还是对于读者从思想意义上去审视作品,都是有利的。
李星先生的人文良知、职业素养、论战气度,为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
我与李星先生认识甚早,至少有30年的历史了。可是,由于处于不同领域,相互之间没有业务交谊;加之先生素心正性,下棋喝酒打球等身外杂耍一概无染,故此难成棋友酒友球友等乐呵勾兑。昔
标签:
休闲 |
分类: 文化散议 |
冬日论酒,暖心快意,很具幸福指数,实在不忍相拒。
在人类所发明的饮食大系之中,没有一宗入口物事,能够与酒比肩。酒之功效,不在果腹充饥,而在化入心境,快人之意,去人之伪,发人精神。依古人说法,此乃信人奋士之灵异也。远古物资匮乏,先祖独能孜孜造酒不懈;东西文明大有差异,自古酒风弥漫却如出一辙。此中秘密,俱在酒之精神激发功效也。世间饮食万千种类,独有酒事一家独大,在漫漫岁月中积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酒风,以
标签:
杂谈 |
关于《史记》所载商鞅结局的疑点
孙 皓 晖
说明:这是我正在创作的大型文献专题片《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的一个小节的解说
词,发上来供大家思考。
商鞅的个人命运,是一个充满谜团与烟雾的历史大悲剧。
关于商鞅的结局,史料有两种记载。《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的过程是:秦孝公病势沉重之际,“欲传商君,辞不受”——秦惠王“蒞政有顷,商君告归”——期间有人劝说秦惠王除去商君——商君从家乡或封地回来,秦惠王就车裂了商鞅。这里的事件逻辑,很接近于正常状况:秦惠王接受了劝说者的两点理由:其一,商鞅权势太重,对君主构成威胁;其二,秦惠王对商鞅有曾经的政治仇恨,应该“图之”;也就是说,应该复仇。
整个过程4个阶段,简单明白,符合当时政治复仇的残酷现实。结论也很明白: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