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者孙皓晖
学者孙皓晖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89
  • 关注人气:1,9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下的人文阶层,已普遍丧失了精神力度

(2009-03-27 17:23: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大秦帝国》创作漫谈

记者:有记者评价您“不管从哪个角度提问,他都像传教士一样,很执着地叙说他的理念。”您认同这个传教士的形象吗?您期望传达的“教义”是什么?

 

孙皓晖:虽然我不是教徒,但是我欣赏传教士。传教士是什么?就是一群坚忍不拔的信仰传播者。很好啊(笑)。人群需要信仰,社会需要传教士。人类群体的信仰不同,各自传播的教义也不同。但是,人类传教士的精神是相同的。这种精神,就是对信仰的坚定执著,对信念的至死不渝。

 

  我们这个社会,极其类似于春秋时代,万物共酿,六合激荡,天下多元,主流不振,一片礼崩乐坏之像,信念危机处处皆是。当下的人文阶层,当下的主流社会,已经普遍丧失了精神力度。当下人文学者与文学艺术家们的所谓风骨,所谓节操,充其量表现为某种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狭小壁垒。真正的以原创精神进入治学领域的名士风骨,已经成为很难寻觅的人格化石了。我们在消解崇高,我们在玩弄废墟,我们在欣赏溃疡,我们在漂离美感。我们风华了,我们也沉沦了。

 

  但是,我们不失望,我们充满了希望。为什么?因为,这正是大创造时代的前夜。在我们民族的文明历史上,这是第二次真正的脱胎换骨时代。第一次脱胎换骨,是我们向铁器文明的历史跨越。这一次脱胎换骨,是我们向工业与科学文明的历史跨越。我们无用的赘肉正在烂掉,我们悠久的脓疮正在破裂,我们新生的肉芽正在顶出;激烈的世界竞争与雄厚的内在成长,正在全方位的挤压着我们;角角落落里各种各样的瓦釜,正在风华沉沦的外衣下酝酿着自己的雷鸣。我们的战国时代,就要来临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文学界,我们的文学艺术界,需要一种传教士精神,需要一批敢于突破传统并敢于面对真实的风骨名士,去驱散历史的迷雾,去还原我们的精神,去构筑前进的根基。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有一个论断:现在的文学,缺乏一种有世界观的写作。我非常赞同这一评判。我理解,这种世界观的实质,就是一种人生的真精神。它既表现为怎么写,也表现为写什么,更表现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写。

 

治学治史也一样。我们对文明历史传统的审视,本应该早早进入思想整理阶段。可是,我们的基本状态,却仍然停留在具体研究阶段。明清时代的考据遗风依然弥漫学界,使我们极其缺乏思想的燃烧。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做个传教士,去传播我们的文明发现。

 

此文为答新华社《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问。她的问题很多很细,除写作与生活之外,几乎将《大秦帝国》中的重大理念问题都涉及到了。我分主题将其问题摘录出来,分发在这里,供有兴趣的朋友们浏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