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肥西】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庄

(2016-05-25 11:24:30)
标签:

包产到户发源地

小井庄

沧桑岁月

肥西旅游

分类: 安然行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1d2a9a8455b94bd4b95c9aabc5e9c184_th.jpg

  小井庄位于肥西县山南镇西郊,距肥西县城20km,有公交直达。因庄前有一口清光绪年间的水井而得名。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其实是中国实施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村,比凤阳小岗村还要早开展两个月,只是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未进行及时宣传报道而已。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0b63567b57534d6ba40b08778dc9f06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a2fc235eff29452c85dacdf62759edab_th.jpg

  高大的小井庄牌楼后,是一栋联排的徽派建筑,为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edc1659436b3434a9f90de84260799a7_th.jpg

  纪念馆一侧外墙上,刻着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充分肯定了肥西县包产到户的这一做法:“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fd6f5d419012459a9697d47b3b67fc25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a2941b99fe02448c99ab40694a7cf4d2_th.jpg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部分地区人畜用水困难,农民生活十分艰难。肥西县山南区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干旱尤其严重,河塘干涸,土地龟裂,秋种无法推动。在此情况下,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每人三分地),允许种保命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1adae107ea4144e0acca1484d7ec84df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a65af3aa2f6340358798f50f30f90713_th.jpg

  时任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同志,面对灾情,焦急万分。这位放牛娃出身的基层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党员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寻找解决办法,寻找大灾后的生活出路。1978年9月15日晚,在他蹲点的山南区柿树公社黄花大队召开村支部大会,全村24名党员,有23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组织学习了省委“六条”,讨论秋种问题。会议开到深夜,争论激烈,最终议定出“包产到户,四定一奖”的具体办法,并对外统一了口径。9月18日黄花大队率先全部落实了承包任务。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97f1c570eae2455796148721dba51df6_th.jpg

  山南小井庄人于九月二十三日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从而影响和推动了山南区10万农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包产到户,山南人的创举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非议。其中一封署名人民教师的人民来信的主题是: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领导10万人民向何处去?寄到了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手中,引起了万里书记的高度重视。邻区、邻县纷纷到山南贴大字报,筑防风墙,修拦水坝,坚决抵制山南“单干风”。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133edc6b3f9e43698c86305540997d07_th.jpg

  万里同志密切关注山南的试点工作。1979年2月6日,省委专门开常委会讨论,万里同志作了“应当让山南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的发言,决定“不宣传、不登报、不推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2ffb049e30d94327adabd6b856e0037d_th.jpg

  山南区的试验很快见到成果,并传到别的地方,滁县地区很快就有17%的生产队包产到户。农民说,大包干就是好,保证一年能吃饱。1979年虽然安徽遇到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粮食还是增产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49c62d2d392345dc9be8c72abe6bc258_th.jpg

  过去,社员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鸭子,急得嘎嘎叫。现在搞包产到户,鸭笼打开了,社员应该像鸭子跳进了水里,相互追逐嬉戏,不知多欢乐---这真是风趣而形象的比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da534ec4cba344bf8d52a67bb6d0959e_th.jpg

  1979年5月21日和12月13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两次来到小井庄,主持召开了中国农村第一次包产到户座谈会,给予了充分肯定;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这尊名为《破茧》铜雕再现了万里书记与农民促膝长谈的场景。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201dd5fb143e41ecb9f5839655340f45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8973802a8e354fb08a49df649cdf9f08_th.jpg

  当年万里书记和农民代表座谈的茅草屋,坐过的桌椅,用过的茶壶和瓷碗,都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些再现的历史用来教育游客要珍惜改革开放、稳定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突出红色文化特色,给游客以爱国主义教育。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c07a868b57374ad58c557aeb1ee8cf99_th.jpg

  小井庄纪念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人、自然、环境、建筑和谐、协调,按照“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小康住宅区、生态农业区、精品绿化区、商业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使纪念馆成为肥西旅游格局的重要景点,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c5109e30b9384672bd13f72920cbbc17_th.jpg

  小井庄在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中,包产到户发源地的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注定将永载中国史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77d7562faa7641cc921ec80dd1a4eab0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a210c55fff8d4f9f8c9bac952f247735_th.jpg

  改革开放多年来,小井庄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高尚品质,不仅成为环境优美生态村,生活也步入小康,成合肥后花园一颗璀璨明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d033b173f9ea47f5a165daeda1171c7c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5/bb9eb2d675cc4252941f44f19efe87ab_th.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