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热闹的大歌节开幕仪式结束,我们慕名前往世界上最后一个持枪部落---芭莎苗寨。
岜沙,由苗语发音(bia)沙而来,那里人们也依然读作(bia
)沙,意即草木茂盛的地方。传说他们为苗祖蚩尤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向西南躲避,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岜沙先民当年为避难,藏匿于树林中,为避野兽栖于树上,后来以树为材建房筑巢,以树取暖、做工具、饱腹;岜沙人观念中,是树赐予他们一切,他们以树为图腾,视老树为祖宗,认为老树就像祖宗一样时刻保佑着他们,拜树神成为他们最盛大的祭祀仪式。故而他们还有着奇特的树葬风俗,就是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便以此树木为棺,葬于树下,然后家人又在旁边为其再栽一棵树,视若生命的延续;所以这里没有坟墓和墓碑,有的只是成片的树林和葱郁的绿色。
岜沙距从江县城其实仅20多公里,却因山路的缘故,车程却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山道狭窄,峭壁山崖相随,林木苍翠茂盛,愈行愈清新愈幽静,让人有着秘境探幽之意。确实,作为我国被政府批准的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他们至今保持着在秋千上谈恋爱、镰刀剃头、不和外界通婚等一些传统习俗,似若过着与世无争隐士般日子。
和其他有些少数民族一样,岜沙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巫文化和口承文化上,他们的历史凭借着古歌、情歌传承或山歌传播,所以岜沙人无论男女都能歌善舞。他们至今不和外界通婚,也保持着在秋千上谈恋爱、镰刀剃头等一些传统习俗,过着与世无争隐士般生活。
岜沙男孩满十五岁时,要举行成人礼:镰刀剃头,并由族里最有威望的老人主持授枪仪式,这意味着他可以谈婚论嫁,参加寨子里的重要活动,并要承担起做人的责任和义务。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岜沙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岜沙男人着直筒大管裤,头顶发髻,崇尚武力,勇猛威武,刀枪从不离身,故他们有三宝:火药枪、腰刀、葫芦。
岜沙民居据说秉承了秦汉遗风,房屋依山坡而建,多是杉皮房或吊脚楼房,户与户之间间隔稍远;他们在路旁向阳的地带,搭建着十余米高的“禾晾”,用来晾晒稻谷庄稼。
在寨子中心一处平坦宽阔地点,岜沙人以芦笙歌舞迎客。芦笙齐鸣歌舞欢腾的场面,初始只觉喧闹,伫足时间久了,竟是另一番截然不同感受。虽然场面喧哗人声嘈杂,但场地上男人吹笙专注倾心,女子舞的欢快尽性,只见他们的仪容随意绝不精致,却有着最纯朴无邪的欢颜与笑容;他们的衣着朴素绝不华丽,却有着知足常乐的安然与从容;他们的舞姿摇摆绝不曼妙,却最是心灵不设防的悠闲自在。再听那笙乐,清远飘扬,竟如仙乐悦耳,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放松与轻快,心轻如许,安宁平和。
返璞,方归真。越原始,越古朴;越朴实,越迷人;越简单,越快乐。红尘中有秘境,可安心,可宁神;这秘境,便是岜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