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驶过木兰生态旅游区入口,顺右拐入一条蜿蜒水泥小道,呼吸着田野新鲜空气,穿过几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传说中可与江西婺源古建筑群媲美的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便在眼前。
大余湾人系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而来,与江西婺源一脉相承。这个村子居民全部姓余,据传先人们当初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这个湾子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令人不得不赞叹先人慧眼的是,依山傍水的大余湾确实深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
大余湾的建筑,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体现出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也展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这些在鄂中、北极为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古民居“活化石”。湾子里,明清古宅举目皆是,一律的石砖黑瓦、雕檐画栋、山顶硬朗、翘檐走壁、檐额彩绘。少数门扉紧闭的古宅外,大多的宅子里还住着人,信步走入一户人家,只见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结构皆协调有致,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鼓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宽大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一些印刷或线装书籍,室内光线稍暗但儒雅书香之气却弥漫浓悠。过道阁楼上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一切的一切,传递着久远的历史气息。
走出宅子,但见一间间古宅门前屋后,或竹林掩映,或花草围绕,一只只小鸡林木间快活觅食,偶尔窜出一只猫,或荡来一条狗,皆怡然自得,相安无事。有年长者,花白着发,倚门而坐,或晒着太阳,或干着农活,一脸的祥和,娴静悠然,仿佛与世无争世外高人。一如《桃花源记》描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湾人的岁月如同一首悠长舒缓的歌: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漫步古韵悠悠村落,体验着那份静谧安然,一次次使人思绪纷飞,以为穿越,恍入桃源胜地。但宅子里的人,还有那些现代用具和袅袅炊烟,分明又提醒着我,盛世繁华,梦回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