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我可能太感性了,太感性的人可能理性就差一些。
答:是这样的,我们在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理性都是为感性服务的。人最终是活在感性当中。感性也是有层面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初级阶段的感性比较肤浅停留在喜怒哀乐层次上,中级阶段停留在思辩的层次上,高级阶段的感性积累了某种特殊的经历和经验,不会为一般的情绪打动。所以,总体上说,所有的理性都是为感性服务的。这句话用佛学的话来说,一切的理论最终为了精神的证悟。
问:修佛是不是需要一种缘分?
答:对,缘分很重要。年轻时我误以为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年纪越来越大以后,我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佛经上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我的理解是,有善根能够遇到佛法,有福德能够修行佛法,有因缘才能够成就佛法,所以,善根、佛德、因缘之间是有差别的。如果过去世是我们曾经和佛佗的教法结了缘分的话,可能在今生当中会比较有兴趣,自己可能会去寻找,并且乐意去实践,这都是有缘分的标志。但是现在有些情况是,有些人听也不想听,拽着耳朵也不想听,他会说,你烦不烦,搞迷信。古人说得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到了一定成熟的境界,才能看明白一些事情。有些事不是牵强来的。缘分真的很重要。佛学虽然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问:也就是说,虽然有因缘,但不一定有福德最后成就佛法。
答:对,这在自己的把握。会怎么样,古人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未来怎么样,完全看现在的努力,而且你能遇到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殊胜的缘分。在藏地,拿学密法来讲,有人讲,有密法就可以成佛,能够学习金刚成的教法,肯定有缘分,但能否有成就呢?不信请看一看,藏地有700多万人口,成就的有几个?他们不是都在学密法吗?可是最终获到成就的人却廖若晨星。为什么呢,那就是福德和因缘不具足。福德不具足指的是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修行,可以修行的时间,忙于世间的营利或者买卖等等,找了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我得活下去,我不是社会寄生虫等等,这样就和修行擦肩而过。如果没有好好的,如理如法地,按照正确的道路去修行,难得会有成就,所以预期的事情一定要和自己的努力成正比,不要指望一不小心给成就了。
问:原来佛学也要讲执着吗?也是按照既定目标去努力的吗?汉地有僧人对我说,不要太执着,这是两码事吗?
答:对,这是两码事,你看过电影《人鬼情未了》吗?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做尼泊尔瓦罐的时候,刚开始转动的时候要很用力,等匀速的时候才慢慢塑形。所有的事刚开始的时候后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做,一旦进入轨道,就可以非常轻松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所以刚开始看起来是执着的,但这是正确的道路,和一般的执着是不同的,一般的执着是把你导向痛苦、无名的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是把你导向解脱和超越的道路当中,刚开始虽然同名为执着,但它是善的,对你是有益的,可以让你有机会超越它的东西,就象火箭的发射筒一样,发射了一段时间,它会煺开,它不会影响你前进的道路,它只是推动你一段路而已。佛法把这种执着就做善法欲。善法,就是好的法,去向解脱的法,纯洁的法。欲,就是对它的欲望和希求心或者是喜好。
问:为什么我以前看一些佛经,觉得有些说法是矛盾的呢?如何理解善恶呢?
答:其实佛学很多观点是矛盾的统一。世间上的人都要把事情分成是非曲直,而在佛法当中只有因果,没有是非曲直。世俗当中是有善有恶的,佛法当中是无善无恶。在我们看到的现实空间当中,是有善有恶的。可是拿什么来下定义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换一句话说,他影响到了他人的利益,于是别人给他下了个定义,说他是坏人。他影响他人的利益的时候不也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吗?如果从自己的利益上说,他不是坏人。那现在如果说,他影响了他人的利益就叫坏人,那么他人的利益是不是也是为了自己吗?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呢,如果是的话,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那这一点又是平等的。所以仅仅以短短的一生来看,是有善恶的,有对错的。但如果放眼到浩瀚无际的轮回当中,是没有善恶的,只有一种因果的循环。
问:是不是先有自我的解脱,才能去帮助他人。
答:这句话应当这样说,只有我们真正自己解脱了,才有能力真正去帮助他人。并不意味着,你没有自我解脱之前不可以有帮助别人的心或相似的行为。有一个英文电影,翻译过来是《小活佛》,有一段台词写得非常好,当时悉达多王子出家之前,他父亲挡住他,不让他出家,说:难道你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吗?他说:什么?我有孩子了吗?“是呀,今天他刚出生的。”佛陀说,
“那太好了。”父亲说,你已经是父亲了,你也是一个丈夫,你不打算承担责任吗?是呀,父亲,正是因为我爱他们,所以我不忍他们受苦,如果让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痛苦中飘流,看着他们死去,又如何表达我对她们深深的爱意呢?所以我想以现在这种暂时的痛苦,去寻找一种究竟解决轮回的道路,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那种永恒不灭的爱,让她们在我的爱当中而得以永恒。”这个话说得是对的,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之爱,也就是说,暂时给你一点利益,不能解决你的根本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爱,这是佛经上对爱的定义。这才是一种大爱,爱的心叫慈心,大的爱心叫大慈心。不忍他受苦的心,叫悲心,大的慈心就叫大悲心,合起来就是大慈悲。真正的慈悲,爱而不忍他受苦,为他获得快乐,悲而于他的痛苦之中,自己心里难以忍受。佛的慈悲是为了解决所有众生的痛苦的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