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一个结果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2018-11-29 15:41:00)分类: 谈情说理 |
上个月(10月份),我们公司与代理商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差点导致客户生产线停产。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是日本总公司设在上海的办事处。代理商通过我们公司与日本总公司联系,每个星期都由上海办事处,也就是我们公司,通过日本总公司的工厂管理系统,安排日本工厂发货。工厂发货到上海的代理商,然后代理商再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客户。
产品是消耗品,每个月都要用的。
结果上个月,有整整三个星期无法安排发货,几乎导致客户停产。
表面的起因是,日本总公司给每个海外代理商设定了信用额度,就是可以延期支付的货款金额。代理商是30天付款,每个月20号支付上个月的货款。
由于这家代理商生意很大,每个月拿的货,远远超过了总公司设定的信用额度。所以,每个月月底,我们公司的总经理都要向日本总公司申请下个月的临时额度,以确保下个月可以顺利发货。类似信用卡每个月临时提升消费额度。
问题在于,总经理9月份申请的时候,比平时晚了3天,结果碰上各种巧合,导致拖了3个星期临时额度也未获得批准。在管理系统上安排发货时,会报警,无法操作。
这样看来,是我们公司的总经理要负主要责任,如果他早几天申请,就不至于拖到这么晚。
但深入追究,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解释一下日本总公司的信用额度问题。
跟信用卡先花钱后还款一样,代理商的信用额度就是可以先拿货后付款的金额。
因为该代理商本来是不需要申请临时额度的,每个月的常规额度就够用了。今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生意越来越好,拿货的金额也越来越大。而同时,日本总公司对于货款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只计算代理商拿走的货,但是现在连代理商下的订单,也就是日本工厂正在生产中的货物,也被算入了货款。这样每个月的信用额度自然不够,必须申请临时额度。
再追究下去,所谓的信用额度是由保险公司制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一金额,保险公司是不赔的。而日本总公司在今年下半年,更换了保险公司,新的保险公司将代理商的信用额度调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也导致了代理商的信用额度偏低,加上之前说的订单增加,不得不每个月申请临时额度。
之所以更换保险公司,是因为日本总公司为了削减成本,换掉了原来的保险公司。新的保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代理商的信用额度都调低了。
再回到我们公司,即上海办事处总经理申请延误这点上。提交申请一个星期后,发觉没有任何动静的总经理着急了,想看看申请书卡在哪个领导那里了。日本总公司使用的企业管理系统,可以清楚地追踪每一份文件处理到了哪一级领导,停留在哪一个人手边。但是海外办事处却无法进入日本总公司的企业管理系统,无法追踪文件。
所以总经理傻等了几天后,不得不战战兢兢地到处打电话,最后才发觉文件被某人遗忘在电脑中,停滞了好几天。也就是说,海外与日本国内的双轨管理系统,也造成了文件流转的延误。
待文件终于又开始流转后,总经理又发觉该签字盖章的人总是在开会,真的是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开会。好不容易打电话找到这个人,让他审批后,下一个人又总是开会。日本人开会是很神圣的,不可能接电话。这里又出现了两个问题点,其一,日本总公司有官僚化倾向,会议多;其二,对于文件的审批,层级太多,一份临时信用额度的审批,从上海办事处总经理提交,到日本总公司的社长盖章,一共需要经过7个人批准。
这样梳理一下,为什么这次会出现无法发货的情况,似乎比较清楚了。但再深挖下去的话,还有原因。那就是总公司的社长,几年前发生了变更。现任社长是原社长的哥哥,而且两人关系非常差。原社长主持公司时,没有那么多的会议,也没有那么复杂的层级关系,一切从简。而现任社长本来在银行工作,推崇银行的数字管理和等级关系,会议繁琐,唯数字至上。所以格外重视信用额度的管理。
之所以社长会发生变更,又可以再追溯上去。日本总公司在1978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是与美国公司合资的。当时家族内部分工,弟弟出任合资公司的社长,哥哥则在本家任职。2008年合资解除,公司又成为了家族完全控股的企业,弟弟不得不卸职,由哥哥出任社长职务。
然后再说说代理商这方面。代理商得知临时信用额度无法批准,发不出货的时候,真是急得双脚跳。一旦客户生产线停产,那可不是赔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代理商主动提出,虽然没有到付款的时间,但可以先把前几个星期的货款付了。然而,由于我们公司,也就是上海办事处的失误,前几次的货,都卡在海关,没有放行。如果没有海关的INVOICE,是无法向海外付款的——代理商的货款都是直接支付给日本总公司,日元结算。代理商又提出,可以打一批钱存到我们公司的账户上,作为保证金。但是我们上海办事处是没有这个权限的。所以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以上就是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对于这次临时信用额度申请原因的分析。这么一件小事,就牵扯到如此复杂的原因,遑论其他重大事件,或者历史事实。可见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多么的困难,或者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实都必须持有敬畏,要知道自己真的是无知的。
最后补充一下,这份临时信用额度申请的文件,最后终于送到了社长的桌前,但是社长也不可能马上签字。没有任何人敢去催社长签字,但是客户的生产线真的要停产了。最后,公司内部除了社长之外的几个实权人物,决定启动临时机制,在没有社长批准的情况下,强行通过了临时额度。终于抢在客户停产之前,把货物送到了。
知道我想到了什么吗?我觉得,二战时,真的没天皇什么事。真的要做决策的时候,下面的几大巨头早就盘算好了,根本不用通过天皇。看看我们日本总公司的社长就知道了。
2018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