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心
陈苏
同事的儿子很出色,上学时连跳几级,十六岁就考上复旦,古筝十级。大三出国留学,一连数日,同事失魂落魄,好像失恋一般,好久才渐渐恢复。春节前,她听说我家附近小店东北炒货很不错,就托我带了一大包香瓜子。隔了一个双休日,我问她味道如何,她说瓜子很香,不过并没有吃,大半天时间夫妻俩就坐着磕瓜子,把瓜仁小心翼翼地剥出来。两斤瓜子的瓜仁装了一小瓶,打算寄给远在欧洲读书的儿子。飞越大洋的瓜仁不知是否会受潮,但想来她儿子一定会品尝出另一番滋味。
天津姑妈的儿子在唐山大地震后,精神失常,在医院从小伙子待到了半老头。这三十多年,姑妈经历了屡次身患大病,姑父又离世的打击。如今年届八十的姑妈,依然独自每个星期换两部公交车,带着包好的饺子和一大篮吃的,去地处偏远的医院看望儿子。她和儿子一起吃完午饭后,傻儿子知道母亲要回去了,会把篮子递给母亲,把她送到门口。这也是儿子唯一能为母亲做的。以为分别时姑妈会对儿子说些恋恋不舍或是叮嘱的话,姑妈却告诉我,其实她最想对儿子说的是:你要么快点好,要么快点死,你知道不知道?这是何等决绝又痛楚的爱。儿子是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只有把这个儿子送走,母亲的心才能放下啊。
去澳洲参加书刊展时,同行的一位女领导优雅而热情,每到一地游览结束,她都静静地坐在一边,用手机记录所见所闻和所感。她曾读了一小段给我们听,文字优美而纯净,真是文如其人。一连多日,她从不换行头,我们却越发喜欢看她。她眼神明亮,丝毫没有这个年龄女性的黯淡和沧桑。想来她事业有成,先生的生意也顺风顺水,心里没有皱褶的女性,脸上才会没有岁月的痕迹,令人羡慕。直到那天在餐桌上,她偶然说起,“儿子走了以后……”起初我以为她儿子去了国外,后来才惊愕地明白,她儿子是永远地走了。年初晚报上那篇我曾经关注并为之感动的文章,就是出自她的手笔。一个俊秀聪明健康的少年,却在除夕之夜被劣制烟花夺走了花季生命,母亲的心是何等哀痛!这时才发现,她明亮的眼神难掩淡淡忧伤;她不停用手机记录旅途的点点滴滴,也许是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和儿子对话。想起她在那篇《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中所写,这些年儿子的房间依然保留着曾经的样子,她每天出门和回家时,都会在心里和儿子打声招呼,仿佛儿子从未离去。少年的生命永远停格在了13岁,他生前是个善良、关心老人的孩子,如今年过半百的她和丈夫在筹建养老院,用余生慢慢地实现儿子的心愿。失去儿子的伤痛是难以痊愈的,但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这样的母爱已经升华为大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