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人还是医病?

(2010-02-05 13:2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痴人痴语

先说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某江湖游医设摊,自承有祖传秘方,包治百病。一驼子闻言求医。游医以千斤大石力压驼子,移石观之,驼子背直而气绝。众人将游医送至官府,游医自辩:“在下医病而已,病愈而人亡,与在下无涉也。”

简而言之就是病治好了,人死了。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病没治好,人也治死了。

我一般很少去医院,倒不是因为身体好。自己伤风感冒发烧家常便饭,只是觉得去医院没什么意思。虽说医院里的人穿个白大褂,挺像那么回事,可到底能不能治病呢?我总是有所保留。

人的身体本来就有免疫系统,发烧感冒之类的小病是免疫系统在战斗的迹象,我总是倾向于顺其自然。而且即使到了医院,大夫开了药,也总是说一句:“你先吃着看看有没有用,好好休息几天。”于是很有些郁闷,到底是吃药起了作用,还是我自身的免疫系统起了作用?如果是后者,那岂不是成了医院的送财童子吗?

印象当中,能治好的疾病其实很少。高血压:终身服药,无法根治;糖尿病:终身服药,无法根治;脱发:终身吃药,无法根治;鼻炎:终身吃药,无法根治……完全没有疾病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吧?也许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人的身体是带菌的,生病也很正常。所谓的医术,只能减缓症状,不能根治疾病。那么治病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医病,而应该是医人,让患者在带有疾病的情况下可以比较舒适与有尊严地生活。

自从手术刀被使用以来,人的尊严就受到了严重挑战。见过这样的亲戚,整个下巴被切除,装了人造下巴。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对医生而言,是不是只要把病灶切除,就算完成了治疗?医生的眼中应该是只看得到病原体还是活生生的病人?是以治愈疾病为前提还是病人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唯科学的结果就是丧失人文关怀。

安乐死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生不如死”这种事。人都是怕死的,但是当生命中的痛苦已经超越忍受的限度,人生就成了地狱。这时,对疾病的治疗变成了对病人的折磨。死亡反而成为了解脱。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到医院的重症病房,比如癌症区,去听听病人的呻吟,尤其在中国,吗啡这种镇痛剂都是严格控制的,许多病人只能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非人的痛苦,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提出过要安乐死。所以,担心安乐死会造成病人主动寻死是杞人之忧。

追求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是医学发展的前进方向。就像过去总是拿“良药苦口利于病”来糊弄人,从地里挖来一堆烂草,煮成黑不溜秋的黑水,逼你喝下去。药为什么一定要是苦的呢?一定是有人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才会有专门给孩子喝的甜味糖浆(大人为什么不能喝?),这就是先医人然后才医病。放在过去,一定是父母捏着孩子的鼻子往嘴里灌,一边灌一边说“都是为你好!!!”所有的医疗手段都应该是先医人然后才是医病。

    当然,我也不是劝你一味的讳疾忌医,比如得了某些病,还是要快点到医院去打一针606才行的。一针灵嘛!很有药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