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拆迁
外婆家在石门二路,如果陌生人第一次去找,只怕很难找到入口。因为所有的居民楼都被高大的广告牌包围了起来——因为都是老房子。
静安区算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了,可是外婆家至今还在与马桶为伴。也许是考虑到马桶的容积不够大,外婆家把马桶换成了铅桶,这样可以少倒几次。小时候我也是住在老房子里的,用的是痰盂,时隔多年,再回到外婆家,顿时觉得时光倒转,二十多年没有丝毫变化。
当我只有门把手那么高的时候,父母就说等以后外婆家拆迁了,我们也可以沾光,我记得那时候连东方明珠跟南浦大桥都没造呢。
结果等啊等,等我长到跟门一样高,香港、澳门回归,奥运会、世博会召开,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外婆家也越来越破旧了。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真正的穷人,稍微有点条件的都搬出去了。面对如今的房价,外婆他们只能等拆迁。等来的却是越来越高的广告牌,似乎政府也觉得这里有碍观瞻,不过解决的方法却有些不对路。
说起外婆家的房子,也挺有意思的。房子有好些年头了,是代代传下来的,还有房契,是私产。突然间解放了,有人来告诉外婆一家,你们的房子不是你们的了,是国家的。糊里糊涂过了这许多年,外婆家的房子至今只有使用权,产权都没有买下。铁板钉钉的房子,怎么变成公家的了呢?反过来还要掏钱去买?不过,比起我的同事,还算好的。我的同事家本是小康,解放前有一座小楼,结果解放了、文革了,房子没了。文革后想去讨来着,没人搭理。幸好同事家家底颇厚,没了小楼,日子照样过得不错。不过,买了房子也不能高枕无忧,政府也不放过咱们。没看见产权证上的使用权只有70年嘛?70年后还不知道这房子是谁的呢。
外婆家的房子盼拆迁,迟迟没有动静。这样的老式公房因为拆迁成本太高(户口多、地价高),商业拆迁是很难的了。问题来了,商业拆迁不行,那该怎么办?公益拆迁呗。难道你真的认为政府是公司,只管赚钱的吗?没钱赚,没人干的事才该是政府管的事。有钱赚,有人干的事有市场管着,政府一边凉快去。
上海市区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式房子呢?很多很多,到杨浦区附近看看就知道了。开个世博会没什么稀奇的,那是藏富于国;关键是人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改善了,那是藏富于民。
平改坡
市府实事工程平改坡,二话不说就跑到我家小区搭脚手架,又是改造屋顶,又是粉刷外墙的。自己心里有些别扭,因为粉刷的颜色不是我喜欢的。你说我作?可是这房子是俺家的呀,俺家掏钱买了房,然后又掏钱买了产权,为啥房子颜色做不得主?难道我家买的产权里不包括房屋外墙?
施工的人一个个都不系安全带,就这么像空中飞人一样走来走去。比如我家在三楼,正在写字,突然间有人重重地敲窗户,给我来一句:“刷油漆啦,窗户关关牢!”让我目瞪口呆。等到工程结束,发现原本搁在窗外的篮球不翼而飞了……
对这些工人颇多不满,直到那天看见他们的“宿舍”——如果这也能算是宿舍的话——我才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塑料板搭建的箱子,搁上几张双人床,就是宿舍。这几天是39度的高温,工人们还是住这样的地方。不要说外国人,我看见这样的场景都觉得这是血汗工厂。体面的工作不多,那么至少应该提供给员工有尊严的工作条件,这才是负责任的企业。像这样靠压榨员工来降低成本,只能让人觉得可耻。没有尊严地工作条件只会培养出没有尊严的人。
这样的条件奢侈吗?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奢侈,这才是令人悲哀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