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第二篇<<神话与传说>>
(1)“神格”:指的并非就是力量,而是指上位神对下位神的绝对值。神格的提升与力量有一定关系,但却不是绝对。神格越高,神的客观意识越强,主观意识越弱。现从网上摘抄如下神格:总评:先秦时期创世神与始祖神均不明显,而且记述驳杂不堪,条理殊为不易。其余神农、炎帝、祝融、蚩尤等,或基本为人王,或神格太低,不予入榜。
秦 汉 期
第一名:伏羲、女娲(并列)
简评:伏羲与女娲在汉代以人类始祖神身份直窜榜首,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大多作人首蛇身以夫妇姿态出现,手中或捧日月,或持圆规、曲尺,象征阴阳结合。女娲又有造人、补天之功(均见于《淮南子》),还是婚姻之神。伏羲又有作八卦、结网、作琴瑟之功。
第二名: 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在汉代转为女性,成为一皓然白首之慈祥老太。嫦娥奔月即因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而起,周穆王也向她求取不死药(见《穆天子传》),汉武帝也设祠祭祀。汉代还曾出现席卷全国的崇拜西王母热潮,大家奔走相告,连官府也制止不住。
第三名:老子(太上老君)
简评:汉代全国性的追求“长生久视”使黄老学盛极一时,老子由周代的图书管理员一跃成为修炼成仙之榜样,东汉后期道教兴起后,老子更“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成为超越众神的开天辟地创世神,坐上仙界第一把交椅。真是羡煞凡夫俗子。一时间,满城争诵五千言。可惜出现晚了点,汉代快结束了,只好屈居第三。
第四名:黄帝
简评:黄帝排名下滑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造成的。原本高高在上的天帝,一下成为“人文初祖”。当然也很牛,但到底不是神了。不过还有条后路,由于神仙方士的鼓吹,黄帝也开始服食炼气,最终羽化登仙。不过,比起太上老君在道与器之间的自由行走,黄帝从神界下至人间再返仙界,气势上终究有些弱了。
总评:汉代人很喜欢追问世界本源,还不脚踏实地。于是只好叠床架屋,天上加天,帝下加帝,还有什么“一气化三清”。不过,所造之神太过缥缈。什么天皇、地皇、人皇,连名都没有。虽然动不动就各自当上几万年的皇帝,但上榜是别想了。
三 国 魏 晋 南 北 朝
第一名:盘古(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简评:三国时出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盘古于是一举登上首位。不过这名字实在太土(据说是从苗族的盘觚神话中转来),所以著名炼丹道士葛洪替他取了个艺名“元始天王”(后来逐渐变成“元始天尊”),还给找了个老婆“太元圣母”,门人、弟子无数。这家就算置办起来了,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第二名:太上老君
简评:元始天王一出,老君只好退居二线。不过还有个仅次于上清宫的中清宫住着,名字也改了,叫“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道教的好词全用上了,听着就显得有本事。
第三名: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又上榜了,不过这次身份变了。成了元始天王的女儿。还住在昆仑山上,所有西部全归她管,整个一位女“西北王”。而且宫殿金碧辉煌,下属众仙无数。还有个老公——扶桑大帝东王公,住在东海的蓬莱,掌管东部各路神仙。不过葛洪老先生一不小心,把东王公也安排成元始天王之子,结果和西王母又是夫妻又是兄妹,可苦坏了后来的圆谎者。
总评:这一时期是道教大发展且逐渐体系化的时期,位子安排好后,比较稳定了。最惨的是黄帝,修炼成功之后再上仙界,主席台已经坐满了。只好再和原来的四帝呆在一块,排名也基本跌出前十。道教神谱最大特点是不嫌神多,于是孔子、颜回也被拉上榜单,当然名次就更靠后了,已在二十名以外。
唐 宋 至 明 清
第一名: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即原来的西王母)
简评:玉皇大帝由原来排名十一的玉皇道君和排名十九的高上玉帝,再加上黄帝形象混合而成。中晚唐时以独立面目出现,宋真宗时不断尊封玉皇大帝,此后蔚为风气。元始天尊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只剩下缥缈虚无的影子。西王母又摇身变为皇后,不再管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像家庭主妇一样经常主持些“蟠桃会”。神界从此安定。总评:随着国家政权的集中和强大,世俗权力对宗教势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神界也完全按照人间模式建造,元始天尊自然位置不稳。至于其他神仙,也翻不出多少花样,第一名以下就从略了。
(2)“阙”空缺。
秦 汉 期
第一名:伏羲、女娲(并列)
简评:伏羲与女娲在汉代以人类始祖神身份直窜榜首,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大多作人首蛇身以夫妇姿态出现,手中或捧日月,或持圆规、曲尺,象征阴阳结合。女娲又有造人、补天之功(均见于《淮南子》),还是婚姻之神。伏羲又有作八卦、结网、作琴瑟之功。
第二名: 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在汉代转为女性,成为一皓然白首之慈祥老太。嫦娥奔月即因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而起,周穆王也向她求取不死药(见《穆天子传》),汉武帝也设祠祭祀。汉代还曾出现席卷全国的崇拜西王母热潮,大家奔走相告,连官府也制止不住。
第三名:老子(太上老君)
简评:汉代全国性的追求“长生久视”使黄老学盛极一时,老子由周代的图书管理员一跃成为修炼成仙之榜样,东汉后期道教兴起后,老子更“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成为超越众神的开天辟地创世神,坐上仙界第一把交椅。真是羡煞凡夫俗子。一时间,满城争诵五千言。可惜出现晚了点,汉代快结束了,只好屈居第三。
第四名:黄帝
简评:黄帝排名下滑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造成的。原本高高在上的天帝,一下成为“人文初祖”。当然也很牛,但到底不是神了。不过还有条后路,由于神仙方士的鼓吹,黄帝也开始服食炼气,最终羽化登仙。不过,比起太上老君在道与器之间的自由行走,黄帝从神界下至人间再返仙界,气势上终究有些弱了。
总评:汉代人很喜欢追问世界本源,还不脚踏实地。于是只好叠床架屋,天上加天,帝下加帝,还有什么“一气化三清”。不过,所造之神太过缥缈。什么天皇、地皇、人皇,连名都没有。虽然动不动就各自当上几万年的皇帝,但上榜是别想了。
三 国 魏 晋 南 北 朝
第一名:盘古(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简评:三国时出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盘古于是一举登上首位。不过这名字实在太土(据说是从苗族的盘觚神话中转来),所以著名炼丹道士葛洪替他取了个艺名“元始天王”(后来逐渐变成“元始天尊”),还给找了个老婆“太元圣母”,门人、弟子无数。这家就算置办起来了,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第二名:太上老君
简评:元始天王一出,老君只好退居二线。不过还有个仅次于上清宫的中清宫住着,名字也改了,叫“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道教的好词全用上了,听着就显得有本事。
第三名: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又上榜了,不过这次身份变了。成了元始天王的女儿。还住在昆仑山上,所有西部全归她管,整个一位女“西北王”。而且宫殿金碧辉煌,下属众仙无数。还有个老公——扶桑大帝东王公,住在东海的蓬莱,掌管东部各路神仙。不过葛洪老先生一不小心,把东王公也安排成元始天王之子,结果和西王母又是夫妻又是兄妹,可苦坏了后来的圆谎者。
总评:这一时期是道教大发展且逐渐体系化的时期,位子安排好后,比较稳定了。最惨的是黄帝,修炼成功之后再上仙界,主席台已经坐满了。只好再和原来的四帝呆在一块,排名也基本跌出前十。道教神谱最大特点是不嫌神多,于是孔子、颜回也被拉上榜单,当然名次就更靠后了,已在二十名以外。
唐 宋 至 明 清
第一名: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即原来的西王母)
简评:玉皇大帝由原来排名十一的玉皇道君和排名十九的高上玉帝,再加上黄帝形象混合而成。中晚唐时以独立面目出现,宋真宗时不断尊封玉皇大帝,此后蔚为风气。元始天尊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只剩下缥缈虚无的影子。西王母又摇身变为皇后,不再管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像家庭主妇一样经常主持些“蟠桃会”。神界从此安定。总评:随着国家政权的集中和强大,世俗权力对宗教势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神界也完全按照人间模式建造,元始天尊自然位置不稳。至于其他神仙,也翻不出多少花样,第一名以下就从略了。
(2)“阙”空缺。
(3)“鳌”同熬音。大龟。
(4)“维”系物的大绳。
(5)“潦”同聊三声音。积水。
(6)“迨”同带音。等到。
(7)“猰貐”同压雨音。古时吃人的猛兽。
(8)“豨”同西音。野猪。
(9)“脩”同虚音。干肉。
(10)“殛鲧”同急滚音。流放。
(11)“瞍”同叟音。长者。
(12)“廪”同林三声音。粮仓。
(13)“糈”同许音。
(14)“囿”同右音。帝王养畜牧的地方。
(15)“厉”刑罚。
(16)“隅”同鱼音。角。
(17)“沮”同居音。
(18)“爰”同元音。
(19)“辄”同哲音。总是。
(20)“圭”同规音。一种玉器。
(21)“葭”同家音。芦苇。
(22)“畋”同田音。打猎。
(23)“应劭”同绍音。人名。
(24)“禳”同瓤音。去邪气。
(25)“菟”同兔。
(26)“鲧”同滚音。
(27)“鬿”查不到。
(28)“凥”查不到。
(29)“琦玮”同奇伟音。珍奇。
(30)“谲佹”同绝鬼音。怪异。
(31)“弓毕”同毕音。射。
(32)“殆”。一定。
(33)“佻挞”同挑踏音。佻,盗窃。挞,用棍子打人。
我看的大题意思是:志怪的作品,庄子说是出于齐谐,列子说是出于夷坚。可这些都是寓言中说的,并不能相信。《汉志》说是出于小官写的,而小官只是采集作品的,所以说还是出于民间的,不能单单的说是哪个人写的。其他的民族也是这样的,
以前的人对天地万物的变化解释不清。又是人力所达不到的,所以就用“神”来解释。神话大都是以一个“神格”为基础,然后在增加其中的故事和神。所以说神话并不是特指宗教和美术的起源,其实是文章的起源。虽然神话传说产生了文章,可是诗歌却成了神话的仇敌。因为诗歌把神话更加的粉饰起来。虽然神话是靠诗歌才发展起来的,但原来的本色却看不到了。
随着神话继续的发展,其中主要角色的性格渐渐的就越来越象人的性格了。后来有了有神性的人和英雄,他们的才异都是凡人所达不到的。有的是上天给他们的本领。有的是生下来就有了神的样子。
中国的神话和传说,那时没有专门的一本书来写它。都是散在各种的古书里。其中《山海经》里面讲的特别多一些。有的人说《山海经》是禹和益写的,有的人说是根据《楚辞》写的,这其实都是不对的。
汉朝的应劭说《周书》是虞初写小说的书,可现在的《逸周书》中只有《克殷》《世俘》《王会》《太子晋》四本书是写的多一些夸饰的文章,有点象传说,其它的文章就不这样了。周朝出土的竹书里有一本叫《琐语》,是写占卜梦的书,其中记栽的一些梦应验的故事,就很象小说了。
其它汉朝中还有一些书是写史的,里面也有些怪异的故事。
要是看诗歌,屈原的《天问》中就有很多的神话和传说。其中说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有的还写在庙堂上,有的还画上了画。这些神话传说一直兴胜到汉朝。可是自古以来却没有一本象《希腊史诗》那样专门的巨著去写神话和传说的。只是在诗歌中加以粉饰,在小说中能见到一些神话和传说的影子罢了。
中国的神话之所以仅存一些零星的作品,是有二个原因的:一个是因为华土的人民开始居住在黄河流域,那里自然情况很苦,要想生活下去就得很勤劳,所以注重实际而不去想神的事,也就写不成大的文章了。第二个就是孔子提出实用为教的一些思想,不主张提鬼神和荒唐的事,所以以后就没有发扬光大了,慢慢有很多神话传说就散亡了。
追究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神和鬼没有分开。虽然古时也有人区分,可是人鬼也有成为神的。这样混杂起来,原来的信仰就没有办法全部的蜕尽,后来的传说又不停的出。以前的神话淹淹一息,新出来的神话传说又没有什么光焰。也就是为什么神话没有发展起来的缘故。
前一篇:黑龙江省十一界运动会开幕体育馆
后一篇:你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