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加藤嘉一君解释代笔质疑

(2012-06-14 13:26:21)
标签:

杂谈



请加藤嘉一君解释代笔质疑



杜建国



 



加藤嘉一,是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日本留学生,他虽然很年轻,1984年才出生,但是活跃于中国各路媒体的历史竟已经有六七年之久了。据悉,目前加藤嘉一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瞭望东方周刊》、《看天下》、《人民中国》、《新京报》、《北京青年周刊BQ》等重要媒体的专栏作家。另外,像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环球时报》,经常刊登他的文章;财新网的首页,也可以见到他的面孔。2010年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加藤嘉一自称“中国的外交部、中宣部、公安部、安全部、国新办,甚至中南海,始终对我很友好,他们一直鼓励我,甚至感谢我勇敢发表观点”(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663?page=1)。如此年轻,却又如此受众多媒体及相关部门的器重,真是令人钦羡不已。



尤其是加藤嘉一君在微博上透露,他本人购买高铁车票时竟然屈尊与“购买力和文化相对低的人们排队排了一小时,建议,铁道部尽快在涉及高铁的车站设立针对外国人的窗口,最好能用英文”之后,更令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人敢于如此高调,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智慧和天赋。于是我赶忙到《金融时报》中文网去拜读他的专栏。不过读罢几篇文章后,却让我产生了加藤嘉一君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的怀疑。



 



加藤君因乘坐高铁而遭受了不应有的冷遇,我于是从他关于高铁的评论读起。



第一篇是20110223日的《刘志军的高铁遗产》(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078?page=1)。文中对中日高铁历史作了一番对比,随后在此文结尾部分,在与前述对比看不出有什么关联的情况下,加藤君很突兀地对中国高铁的前景做出了异常悲观的判断,声称刘志军的“政治生命结束了,铁路的难题却刚刚开始。”



难题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高铁网太超前,对经济规律缺乏尊重,难以实现盈利。”那么经济规律以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加藤认为就是“按经济规律说,中国铁路迟早也应该民营化。”但是,铁路私营化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高铁负债太多,私营化后“这个负债率为70%的公司离破产就没多远了”,政府只能吞下贷款血本无归的恶果。国营无法维持,民营又会导致破产,于是乎高铁成了中国无法解决的难题:“解除铁道部对中国的“绑架”,要比铁道部“绑架”中国困难十倍。”



加藤君将私营化视为经济学规律而中国高铁只能私营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的。民营化或私有化在“经济学”中可能是规律,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则未必如此。众所周知,英国铁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原来的国营铁路大卸八块,改行私营化后,安全无保障、票价高昂、频繁误点等弊端就迅速集中爆发,以至于怨声载道,不得不逐步陆续收回国营。因此加藤君开出的灵丹妙药,第一未必有效,第二只是些路人皆知的意识形态教条。



接下来令我吃惊的是,同一个加藤嘉一在随后的文章中竟然又相继对经济学规律和中国高铁的现状及前景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20113月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事故,事主东京电力公司在处理危机时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自私、无能和混乱。加藤君在20110330日的文章《东京电力应该国有化》(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802?page=2)中对此大张挞伐,认为“日本此次‘史上最大危机’是由东京电力这样一家私营企业处理的,而他们处理的效果绝对不理想。……东京电力再一次成为了中国的反面教材。最重要的东西一定要由政府可以撤掉的人来掌握。”因此,应该“对东电实行国进民退”。



距前文《刘志军的高铁遗产》的写作时间才一个多月,加藤君对“经济学规律”的认识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由坚信私有化是经济学规律变为鼓吹电力企业进行国有化才是正途。加藤君笔下的这一惊人的转折,不知在他的大脑中是如何完成的。



 



更令我吃惊的还在后面。20110608日,加藤君发表了文章《中国高铁的未来》,再次阐述对中国高铁的见解(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967?page=1)。



在此文中,加藤君一反前文对高铁的贬斥,转而变为赞美。他首先对高铁的安全性大加肯定,指出中国高速列车在京沪线上即使以时速430公里行驶,也比目前日本新干线时速320公里的列车更稳定、更安全。



随后,他便着手打消人们对高铁盈利能力的疑问,指出与航空运输相比,“高铁的问题不是竞争力不强,而恰恰是太强了。”接着加藤君又以京津高速铁路为例,批评中国舆论对此缺乏远见:



“在高铁问题上,不能不说中国舆论看得有点近。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在建成之初客流非常少,第一年就亏损了七亿元,引发了社会上对高铁经济前景的严重担忧。……但情况正在变化:京津城际的亏损主要是新建的火车站交通不方便造成的,一年后北京地铁4号线建成,京津城际很快停止了亏损,未来还将随着天津地铁的通车而转为大幅盈利。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变化很少有人关注,很多人仍然认为高铁都是亏损的。”



加藤君最后总结道,“中国有必要继续建高铁吗?更长远地看,高铁的战略前景值得看好。……抓紧时间继续修建高铁将是明智的选择。”



加藤君先是在《刘志军的高铁遗产》中构建了“铁道部对中国的绑架”,随后自己又在《中国高铁的未来》中解除了这个绑架!



读到这里,我不禁目瞪口呆,请问加藤君,您现在认为中国高铁前途一片光明,可仅仅三个多月前,嘲笑中国高铁前途一片漆黑——高铁无法盈利、迫切需要私有化且即使私有化了也难以脱困——的不也正是您吗?您现在指责别人缺乏远见,那么您自己呢?



如此自相矛盾,竟然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我简直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为文立论的大忌,且不论立场对错、见解深浅,最起码不应该自相矛盾。



除此之外,更为令我不解的是,加藤君对高铁改变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在第一篇文章中,加藤君只是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或意识形态的教条出发,对中国高铁进行了粗暴而肤浅的否定,而在后一篇文章《在中国高铁的未来》中,加藤君不仅是结论发生了转变,而且支撑该结论的相应的分析内容,竟然也做到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本人也未能发现该文的分析有任何问题)。对一重大且复杂的事件,单纯的态度转变是不难做到的,可是要进行透彻的跟进分析,就没那样轻而易举了。而加藤君,在很短的时间内且没让我们发现有任何过渡迹象,就一下子完成了这两点,这难道不是一种惊人的飞跃吗?



加藤君,恕我冒昧,请问这两篇文章——《刘志军的高铁遗产》与《中国高铁的未来》的确是出自您一人之手吗?如果是,那么请问您是如何独自完成这一转变和飞跃的呢?



 



无巧不成书。20107月,《新京报》书评周刊围绕加藤嘉一的新著《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做了一期题为《日版“韩寒郭敬明”》的封面报道。今天,郭敬明虽然依旧招摇过市,但是其作家的声望早已随着《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案的败诉而无人认可。至于韩寒呢,则陷入了代笔门、身高门、作文大赛门等一团泥淖中而无法脱身。加藤嘉一君,您可不要让我们失望,媒体明星群体的荣誉和尊严,就指望您来捍卫了。



 



另外刚刚记起一事。2011年06月16在《青岛寄语八件事》一文开首,加藤嘉一解释道:6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参加了‘青岛战略’的圆桌讨论。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个观点阐述和互动讨论中,本来要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好表达出来。因此,借此机会,一边梳理,一边主张一下我要对青岛说的8件事。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119?page=1



在此文随后的叙述中,加藤嘉一对青岛的分析与建议之详细之深刻,让我这个山东人都自愧弗如。请问加藤君,您现场发挥不及您事后著文,这该如何解释呢?您现场发挥与您后来的文章之间所显示的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呢?如果过大的话,请恕我小人之心,我们可不可以怀疑您有代笔嫌疑呢?



中国有位年轻的女作家蒋方舟,少年成名,九岁出散文集,十二岁出长篇小说,被誉为天才。不过早就有人怀疑她的作品可能由其母亲代笔。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中,身为天才作家的蒋方舟的作文竟然几乎是交了白卷!对此她大概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她看错了表,以至于没有时间来完成作文,另一种依稀记得好像说是准备得过于充分了以至于无从下笔。这件事情加重了许多人对她的怀疑:平常写作,别人无法监督,可由亲近人士代劳,当参加公开考试的时候,这种机会就不存在了。当然这并没有妨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降分60招入蒋方舟,也没有妨碍特权生蒋方舟指责她的同学们是“教育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现场“观点阐述和互动讨论”,跟考试类似。加藤君,期待您尽快给我们解释一下,以免我们将您和蒋方舟女士一视同仁。



 



20116月初稿



201269日改定



 



附言



本文于20116月完成初稿,名为《自相矛盾的加藤嘉一》。投给多家报刊后,始终没有录用的,除了译文发表在中国网英文版,于是就将其搁在了一边。最近加藤嘉一名声大噪,让我记起了这则旧文,稍事修改一番,并加入了与《青岛寄语八件事》有关的部分内容。谨供大家参考与指正。



                                杜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