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财耕谈大势研判麦氏理论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周四沪市出现2003亿元,深市达到2466亿元,这个成交额有两层意义,一是从9月16日以来的第二个大金额,显然是很重要一个特征,必须关注;二是沪市首度超过2000亿元的特征,深市跨入2400亿元,比较前后周期的量潮变化,可以视为从9月2日以后的放量,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增量,尤其是从20日均量线跨入1700亿元后的再扩大,可以视为区域量的演变解读。
从这个特征观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是否可能从这里再放大成交额?如果放大会进入那个一量潮水平?如果不放大会有何种影响?市场的稳定量与扩增量比较,它可能的量潮增幅会如何?市场可以承受的量潮扩大程度如何?如果达到高位后的饱和量又会如何?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呢?
在节前本栏谈到,采用长周期量潮的扩增水平有两个应用的条件,如下:
一、120日均量线本身的扩增状况,例如到周四120日均量达到1047.94亿元,如果以1.382、1.618、2.0的比率测算,1448、1695及2095亿元,这三个量潮分别作为针对长周期的观察,比对周四进入2000亿元的水平观察,等于进入长周期的倍幅,是从6月26日的770亿元扩增到1047亿元,扩增比率1.359倍后的修复或扩增,在均量线的绝对比率尚未达到1.382倍的基础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其后的演变。第一个满足周期在1064亿元,可以针对这部份进一步观察后续的演变。
二、从20与120日均量线的张力比较,到周四达到1.65倍,即前面提到进入1.618倍后会出现必要的高位震荡修复的条件,岁即使指数再创新高也会有被拉回来的动作,这是在9月26日达到1.614倍后本来提出来的状况说明,即进入中短周期与长周期的张力比的拉锯,此时会有中短周期不容易下跌,但会被长周期的调节卖压抑制,导致暂时不会再度暴发的特征。这是在过去本栏采用量潮统计中不断说明的状况,即采用这个概念进行推演分析最俱有合理的参考作用,所以才会提到高位的震荡拉锯变化的必然性。
这样的状况发展与演变会如何呢?通常有两个状况,一个是良性的演变,即多方采取偏向高位的震荡后进行修复,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再上攻,这样的状况也可以有两个变化,一是增量后的对抗,这个状况会出现后续的暴涨暴跌,不符合目前的动向演变,所以本栏会偏向第二种状况观察,多方采取缩量价跌的修复,等待长周期均量线上升超过1064亿元后,多方进入长周期的变动完成第一阶段的1.382倍幅度,开始接受长周期上涨的事实,形成后续的再上扬。
如果采取非良性的演变,等于到了这个阶段后,长周期介入者采取大幅度的杀跌操作,采取较为激烈的调节卖出,或是干脆清仓获利了结后暂时不再进场,那么此时的放大量就是一次警讯。不过类似状况对长周期的投入者也不见的有利,因为不可能在极短周期内就可以卖出,也不符合长期看涨的操作思路,所以估计这样的变化可能性有限。
即使如周五的开盘开起来似乎对多方不利,但多方还是可以采取碎步回调修复后再度拔高进攻的操作思路进行,不见得就一定会形成大幅度的下跌,最重要在于“当10日均价线还在进行扣低而助涨”,就表示中短周期的助涨优势没有改变,再度拔高上涨的优势还是存在,此时要留意市场的“赚钱效应”后形成的大胆冒进状况,同时也要注意来自于“场外增量资金”会如何进场?这部份是本栏观察的强项,但目前也只能说还无法论断,所以还是让市场自然的去修复,不必太早认定涨不了会下跌,因为一切还在多方有效的掌控中,不会轻易说跌就跌。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周四沪市出现2003亿元,深市达到2466亿元,这个成交额有两层意义,一是从9月16日以来的第二个大金额,显然是很重要一个特征,必须关注;二是沪市首度超过2000亿元的特征,深市跨入2400亿元,比较前后周期的量潮变化,可以视为从9月2日以后的放量,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增量,尤其是从20日均量线跨入1700亿元后的再扩大,可以视为区域量的演变解读。
从这个特征观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是否可能从这里再放大成交额?如果放大会进入那个一量潮水平?如果不放大会有何种影响?市场的稳定量与扩增量比较,它可能的量潮增幅会如何?市场可以承受的量潮扩大程度如何?如果达到高位后的饱和量又会如何?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呢?
在节前本栏谈到,采用长周期量潮的扩增水平有两个应用的条件,如下:
一、120日均量线本身的扩增状况,例如到周四120日均量达到1047.94亿元,如果以1.382、1.618、2.0的比率测算,1448、1695及2095亿元,这三个量潮分别作为针对长周期的观察,比对周四进入2000亿元的水平观察,等于进入长周期的倍幅,是从6月26日的770亿元扩增到1047亿元,扩增比率1.359倍后的修复或扩增,在均量线的绝对比率尚未达到1.382倍的基础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其后的演变。第一个满足周期在1064亿元,可以针对这部份进一步观察后续的演变。
二、从20与120日均量线的张力比较,到周四达到1.65倍,即前面提到进入1.618倍后会出现必要的高位震荡修复的条件,岁即使指数再创新高也会有被拉回来的动作,这是在9月26日达到1.614倍后本来提出来的状况说明,即进入中短周期与长周期的张力比的拉锯,此时会有中短周期不容易下跌,但会被长周期的调节卖压抑制,导致暂时不会再度暴发的特征。这是在过去本栏采用量潮统计中不断说明的状况,即采用这个概念进行推演分析最俱有合理的参考作用,所以才会提到高位的震荡拉锯变化的必然性。
这样的状况发展与演变会如何呢?通常有两个状况,一个是良性的演变,即多方采取偏向高位的震荡后进行修复,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再上攻,这样的状况也可以有两个变化,一是增量后的对抗,这个状况会出现后续的暴涨暴跌,不符合目前的动向演变,所以本栏会偏向第二种状况观察,多方采取缩量价跌的修复,等待长周期均量线上升超过1064亿元后,多方进入长周期的变动完成第一阶段的1.382倍幅度,开始接受长周期上涨的事实,形成后续的再上扬。
如果采取非良性的演变,等于到了这个阶段后,长周期介入者采取大幅度的杀跌操作,采取较为激烈的调节卖出,或是干脆清仓获利了结后暂时不再进场,那么此时的放大量就是一次警讯。不过类似状况对长周期的投入者也不见的有利,因为不可能在极短周期内就可以卖出,也不符合长期看涨的操作思路,所以估计这样的变化可能性有限。
即使如周五的开盘开起来似乎对多方不利,但多方还是可以采取碎步回调修复后再度拔高进攻的操作思路进行,不见得就一定会形成大幅度的下跌,最重要在于“当10日均价线还在进行扣低而助涨”,就表示中短周期的助涨优势没有改变,再度拔高上涨的优势还是存在,此时要留意市场的“赚钱效应”后形成的大胆冒进状况,同时也要注意来自于“场外增量资金”会如何进场?这部份是本栏观察的强项,但目前也只能说还无法论断,所以还是让市场自然的去修复,不必太早认定涨不了会下跌,因为一切还在多方有效的掌控中,不会轻易说跌就跌。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前一篇:第二次跨距跨脚的MACD应用
后一篇:量价结构影响投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