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四(5月9日)开盘论市:回测2236~2225点,先蹲后跳。

(2013-05-09 10:31:00)
标签:

财经

大势研判

股票

麦氏理论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今日的卖盘会是日后的卖压,日后可以是短期内例如隔日,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周期后,例如10天,或是20天以后。到底那一个时间周期影响最大呢?这个就必须观察当时的市场状况演变,依据“十大原则”推导状况的变化,然后找寻其中影响的最大化,这部份在近期的“精品新战略”中特别针对十大原则应用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最重要是偏重在应用。

影响市场最大影响在近期的演变,通常会集中在10天周期内产生影响,但在结构上市场会将所有重心放在20天周期的基础上应用,所以常常会突显这个时间周期的影响力,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清楚发现,20天周期几乎在每一个演变中都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个时间周期的影响。 

虽然重心在20天周期,但基础一定是在120天周期内,而结构影响,或是在进一步确认上必须回到60天周期的使用。如果要更细部的规划与应用,必须加上40天周期的对比,这样就可以更完整看到趋势的运行。就如周三在推导分析应用说明中谈到,40日均价线的压制还是存在,以3月18日的2240点要攻克与站稳,还需要6天时间的拉锯,即越过2240点以后还是要重新回测支撑,需要多几次来回的波动。 

对于周四的低开,主要还是在消化昨日抢短的卖盘。事实上昨天已经谈到,上方存在的卖压其实已经不大,只要“对应量”达到20日均量线的水平就可以稳定在20日均价线之上,何况20日均价线也开始形成助涨的优势,这一点正好说明多方可以在这个基础内稳定推升。

多方在中短期的推升上涨基本上已经没有问题,尤其是2244点越过以后,即使是得而复失也都是常态,因为只是蓄量推升而已,并非滚量推进,所以难免会多几次修整。只有经过时间周期的考验后才有真正稳定后攻坚的动作,其中最重要的是逐步、逐日化解上方来自于60日均价线的“最后卖压”,即中长期的卖压消化后,自然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上涨,这个状况是必然的演变,也是今天为何低开的原因。

低开不见得就一定属于明确的卖出动作,也可以是多方刻意压制反击的动作,进一步测试持股的稳定性与市场参与的温度,当然最大的原因在消化前一天的买盘。观察今日的买卖盘,其实也没有明显偏向,多空属于狭幅拉锯不愿意表态的情况,说明多方一时不愿意就此拉开战局,也有延后启动的设定。 

最重要的莫过于上方卖压事实上已经减弱许多,60日均量线进入1060亿元高位前属于细部震荡,到了3月28日达到高位才形成一日之间的较大跌幅,说明从这一天开始的下压当然特别重要,所以2236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卡压力,属于来自中长期的平台压力,需要多一点时间消化。 

通常第一个观察时间在运行30天后,下周三(15日)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接下来是40天,一旦40天的周期形成的形态属于目前横盘状况,说明多方采取区域稳定的修整,也等于采取以时间消化空间的价格压力,同时将整体成本垫高,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成本垫高后的高度,进一步构筑下一个防守线。 

今天是周K线的关键,本周事实上只要稳定在2236点,多方已经取得很好的优势,如果可以越过2244点作收当然更展现多方的强度。最重要是周四上午盘的11点18分以后,多方在20日均量线形成有效的扭转以后构成的改变,也等于说明持续的推升形成的优势将从这个时候发挥。 

别心急,一步步来,修整垫高成本的中段高度需要时间的消耗,时间拉得越长对多方越有利,因为一旦垫高成本后,所有参与者都站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平台,也会形成同一个命运共同体,此时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时候才是大转变的开始,也是大结构改变的开始。

最重要的是主流板块已经出现,聆听一个股已经显现,只要针对这些个股加以应用与把握,那么这个阶段的行情涨涨跌跌都可以应付自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在于,一旦启动上涨的个股会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会形成一路上涨,一路高歌猛进,此时很重要的操作思路是:不要预测高点,任由它上涨,要涨多高就有多高,大致上如此。目前还在进一步会谈中,尤其是今天,最重要的结构已经完成,就等下一周的再发动。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