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KD指标操作。
(2012-09-06 14:31:45)
标签:
大势研判个股股票麦氏理论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果以上下午盘判断,还需要到明日上午结束才可以清楚看到强弱的演变,目前还需要多一点时间修整,不过这样的修整已经渐渐对多方有利,可以多留意后续的变化,必须要有一次逼迫后才有急速拉高的动作。
有一个状况:如果实在不愿意下跌,或是有点跌不下去,是否可以这样就拉起来呢?如果条件是这样,即使拉起来的幅度也不到,速度也应该很快就结束,因为根本就不想涨,那么不应该会拉高才对,所以就算拉高也涨不了多少才对,倘若还是如此这般的酝酿,的确不容易看得清楚。
我的观点会将所有操作放在个股上,第一个是找寻周线形成已经形成低位的形态,这样形态的个股未来的涨幅可以期待。从过去的统计中告诉我,只要周线形成优势的修整,一般的反击少则在18%比率,多可以超过25%以上,甚至于超过35%,要看个股拉抬的条件。但不管周线的形态有多好,必须回到日线的四个条件设定来应用,不是因为周线看好就急于建仓买入,而是要买在最佳的时机点。
四个条件设定第一个步骤为何一定要设定在20KD越过站稳在20°呢?因为这是针对20日均价线的趋势运行的解读。是否可以使用9KD呢?使用9KD是因为从外面传进来的指标应用习惯,它不符合指标设定的条件配合,例如如果你是使用9KD指标就必须配合9日的均价线应用,但很多人不是如此使用,只是一昧的依照很多指标设定的习惯,然后也方便使用,大致上如此而已。更多分析者在应用时不能真正知道KD指标的应用条件与其他关系,所以也就形成“懒人”应用模式,随意使用,或是拿来主义,反正大家都如此,其实这些都不对,因为有更好的应用模式。
如果不是一定模式与条件的设定应用,那么对9KD的指标使用也就会陷入“不知其所以然”的使用,更大的错误是当谈到KD指标,好像已经默认为9天的参数,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市场就是这个习惯,一时也难以要求改变。真正会使用者不会如此犯错,因为9KD在关键阶段常常会反应错误,尤其所有“低位”或是在低位以下形成背离,或是所谓的“超跌”,其实都是概念上的错误。例如所谓9KD跌到低位的低位是指什么?如果是绝对的数据,那么也说明是绝对的错误。KD指标的应用在于所在区域位置的意义与特色应用,同时在不同阶段形成的特征与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个更重要。
任何试图提前预测与判断的应用,其实可以在KD指标上检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20°上方或是下方,通常它会有三个折扣演绎,一个是在中心颈线位置,这个说明是修整周期的状况,通常会维持在60日均价线上涨的阶段,也是在回归20日均价线区域修整的涨势。一旦跌破50°以下,也说明在开始转弱,但还有机会在20°上方获得支撑,主要观察重点在于是否形成60日均价线已经开始形成由多转空,再来是观察20日均价线的演变。
如果是跌破20°以后,说明20日均价线低于60日均价线,其中超过10天以上后,20日均价线的助跌开始发挥,此时也会因为跌破20°以后继续的再下跌,此时的KD指标只是在中段以下,或是在20°以下的修整后再下跌。一般称之为“钝化”,钝化只是因为用目测观察,因为幅度很小,所以称之为“钝化”,因为在过去没有电脑图分析,都是用手工绘图,所以低于20°以下就差异不大,尤其在方言纸上的表达就这么一点点,看不出来,因此会称之为钝化,如今有了电脑图,你可以将它放大来看,看看到底是不是钝化?
如果经过细细对比,你会发现,当KD在20°以下的情况演变,只要有一丁点的再降低,下跌的幅度会非常可观,而且会构成一再的创新低。钝化的解释还好,如果解读为超跌又大错特错,因为20°下方还可以分成在10°上方的状况,及在10°以下的状况,在20°~10°之间我称之为“敏感区”,因为它的波动已经很敏感,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差异,就会出现股价的大幅度差别;如果是在10°以下呢?更加明显,我称之为“超敏感区域”,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变,股价可以差异很大。
如果以下跌的角度说明,20°以下的形态是刚刚开始下跌而已,到了10°以下才可以视为“超跌”。因为一般状况下很难出现低于10°以下,一般是在跌破20日均价线超过20天以后再扩延,在延伸下跌,而且是一而再的下跌,那么此时就会构成再扩延,这个时候的下跌是刚刚开始而已,直到进入10°以下才叫超跌。重点是:在20°以下的下跌,尽管没有跌破10°,但下跌的幅度与比率会非常可观。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是数学计算公式的关系,不是什么重大变化,只是一般人不喜欢数学,对这些变化认为很头疼,所以不想深入了解。
应用KD指标的演变,如果用在分线上也一样可以在第一个小时或是开盘30分钟时做出研判,大致上与结果差异不大。例如股指期货的60分钟线已经呈现逐步稳定拉高的动作,如此可以预测今日的盘势变化,提前应用。很多人不知道统计的意义,以为统计的答案就是一个必然性的答案。其实错了,统计只是说明大多数的状况下,但一定会允许错误的产生。哪有不错的统计呢?统计只是说明一个常态比率状况,与正常情况下的变化,这个很多人是无法理解。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如果以上下午盘判断,还需要到明日上午结束才可以清楚看到强弱的演变,目前还需要多一点时间修整,不过这样的修整已经渐渐对多方有利,可以多留意后续的变化,必须要有一次逼迫后才有急速拉高的动作。
有一个状况:如果实在不愿意下跌,或是有点跌不下去,是否可以这样就拉起来呢?如果条件是这样,即使拉起来的幅度也不到,速度也应该很快就结束,因为根本就不想涨,那么不应该会拉高才对,所以就算拉高也涨不了多少才对,倘若还是如此这般的酝酿,的确不容易看得清楚。
我的观点会将所有操作放在个股上,第一个是找寻周线形成已经形成低位的形态,这样形态的个股未来的涨幅可以期待。从过去的统计中告诉我,只要周线形成优势的修整,一般的反击少则在18%比率,多可以超过25%以上,甚至于超过35%,要看个股拉抬的条件。但不管周线的形态有多好,必须回到日线的四个条件设定来应用,不是因为周线看好就急于建仓买入,而是要买在最佳的时机点。
四个条件设定第一个步骤为何一定要设定在20KD越过站稳在20°呢?因为这是针对20日均价线的趋势运行的解读。是否可以使用9KD呢?使用9KD是因为从外面传进来的指标应用习惯,它不符合指标设定的条件配合,例如如果你是使用9KD指标就必须配合9日的均价线应用,但很多人不是如此使用,只是一昧的依照很多指标设定的习惯,然后也方便使用,大致上如此而已。更多分析者在应用时不能真正知道KD指标的应用条件与其他关系,所以也就形成“懒人”应用模式,随意使用,或是拿来主义,反正大家都如此,其实这些都不对,因为有更好的应用模式。
如果不是一定模式与条件的设定应用,那么对9KD的指标使用也就会陷入“不知其所以然”的使用,更大的错误是当谈到KD指标,好像已经默认为9天的参数,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市场就是这个习惯,一时也难以要求改变。真正会使用者不会如此犯错,因为9KD在关键阶段常常会反应错误,尤其所有“低位”或是在低位以下形成背离,或是所谓的“超跌”,其实都是概念上的错误。例如所谓9KD跌到低位的低位是指什么?如果是绝对的数据,那么也说明是绝对的错误。KD指标的应用在于所在区域位置的意义与特色应用,同时在不同阶段形成的特征与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个更重要。
任何试图提前预测与判断的应用,其实可以在KD指标上检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20°上方或是下方,通常它会有三个折扣演绎,一个是在中心颈线位置,这个说明是修整周期的状况,通常会维持在60日均价线上涨的阶段,也是在回归20日均价线区域修整的涨势。一旦跌破50°以下,也说明在开始转弱,但还有机会在20°上方获得支撑,主要观察重点在于是否形成60日均价线已经开始形成由多转空,再来是观察20日均价线的演变。
如果是跌破20°以后,说明20日均价线低于60日均价线,其中超过10天以上后,20日均价线的助跌开始发挥,此时也会因为跌破20°以后继续的再下跌,此时的KD指标只是在中段以下,或是在20°以下的修整后再下跌。一般称之为“钝化”,钝化只是因为用目测观察,因为幅度很小,所以称之为“钝化”,因为在过去没有电脑图分析,都是用手工绘图,所以低于20°以下就差异不大,尤其在方言纸上的表达就这么一点点,看不出来,因此会称之为钝化,如今有了电脑图,你可以将它放大来看,看看到底是不是钝化?
如果经过细细对比,你会发现,当KD在20°以下的情况演变,只要有一丁点的再降低,下跌的幅度会非常可观,而且会构成一再的创新低。钝化的解释还好,如果解读为超跌又大错特错,因为20°下方还可以分成在10°上方的状况,及在10°以下的状况,在20°~10°之间我称之为“敏感区”,因为它的波动已经很敏感,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差异,就会出现股价的大幅度差别;如果是在10°以下呢?更加明显,我称之为“超敏感区域”,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变,股价可以差异很大。
如果以下跌的角度说明,20°以下的形态是刚刚开始下跌而已,到了10°以下才可以视为“超跌”。因为一般状况下很难出现低于10°以下,一般是在跌破20日均价线超过20天以后再扩延,在延伸下跌,而且是一而再的下跌,那么此时就会构成再扩延,这个时候的下跌是刚刚开始而已,直到进入10°以下才叫超跌。重点是:在20°以下的下跌,尽管没有跌破10°,但下跌的幅度与比率会非常可观。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是数学计算公式的关系,不是什么重大变化,只是一般人不喜欢数学,对这些变化认为很头疼,所以不想深入了解。
应用KD指标的演变,如果用在分线上也一样可以在第一个小时或是开盘30分钟时做出研判,大致上与结果差异不大。例如股指期货的60分钟线已经呈现逐步稳定拉高的动作,如此可以预测今日的盘势变化,提前应用。很多人不知道统计的意义,以为统计的答案就是一个必然性的答案。其实错了,统计只是说明大多数的状况下,但一定会允许错误的产生。哪有不错的统计呢?统计只是说明一个常态比率状况,与正常情况下的变化,这个很多人是无法理解。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后一篇:有效抵抗起作用,指标助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