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话点金】风物长宜放眼量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2-04-09 17:10:59)
标签:

大势研判

个股

股票

麦氏理论

投资分析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市场投资者情绪,从3月份CPI同比增长3.6%来看略微超出市场此前预期,通胀的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延后了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步伐和节奏。而3月份PPI同比下降0.3%,28个月来首现负增长还是让市场感觉到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寒意。【学习麦氏理论】

其实任何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调整,真正见效于数据层面都一定的时滞性,例如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工具或者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形成杠杆效应来影响投资行为,再通过投资来影响宏观经济,从而最终反映在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之上,从时滞效应来看,通常的周期是18个月左右,因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更多的是强调预先判断、调整,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看到数据之后再来考虑去做调整,那样会形成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的局面。了解这样一个基本常识之后,也许对于目前我们所听到的各项数据、后期宏观经济走向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不再是漫无头绪的纠结于市场纷杂观点之中。

回归到市场基础的量价结构分析上来看,今天依然是缩量调整走势,虽然5日均价线走平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扣减角度来看,支撑力度非常弱,无法去对抗上方10日均价线加速下行带来的价压。而作为股价涨跌基础的10日均量扣减949亿形成明显的扣高走低助跌情况,代表说目前指数的反弹面临上方10天周期的价压和量压,多方主力选择通过拉抬指标股的方式去强攻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最终还是会迫于这种压力选择回落修整。

对于短周期的量潮趋势修整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硬碰硬的方式,通过区域增量来对抗前期量压,强行扭转不利局面和改变短期均量线走势。另外一种则是选择以退为进,通过压低区域量能水平,拉长时间周期的方式来逐步化解前期量压,然后通过扣减量压减弱之后再来逐步蓄量完成短周期量潮趋势运行方向的改变。

从量潮演变运行趋势角度来看,整个4月股指走势会形成“四渡赤水”,波动幅度和空间也将由此加剧,盘面走势会更进一步扑朔迷离和难于判断,对此投资者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来注意避开这几个关键时点,具体内容可以参见《麦氏理论》权威报告,深度剖析“四”月走势,提前布局“五”子送财。

回到操作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依然强调不能采用见涨就追的操作模式,毕竟指数反弹基础不稳固,很容易出现一追就高,一追就套的情况,只能立足中长期走势,选择低位承接、等待放量拉高的操作模式。

在具体板块个股选择方面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因素:1.时点因素带来的板块活跃机会;2.业绩走向改变带来的板块周期见底机会;3.产业政策导向带来的主题投资板块机会;4.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确定性板块机会;5.小而专的上市公司成长性机会。

例如时点因素带来的板块活跃机会,这其中的旅游板块值得关注。一方面旅游行业隶属大消费概念,从政策扶持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扩内需刺激消费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和方式转变。另外一方面值得注意的就是时点问题,随着五一黄金周以及暑期传统旅游旺季的带来会成为股价的短期催化剂。从近期各大报端也可以看到景区景点门票再度上调,这种调价预期也会给板块带来短线活跃的契机。

就具体的选择要素方面也可以遵循三个方面:1.基本面业绩增长明确的错杀品种估值修复机会;2.政策引导的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类品种;3.行业内估值比价效应产生的补涨品种机会;4.资产注入、兼并重组带来的外延式增长机会。

当然板块具备投资机会对于其中的个股也不能一概而论盲目选择操作,另外一方面则是需要注意从中挑选具备“业绩成长性+量价结构”双轮驱动的投资标的来做针对性的布局,毕竟就现阶段行情特征来说,只有在做好规避指数波动风险的前提下才能去谈找寻市场机会。

鉴于文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是简单谈到相关概念的选择要点,针对4月指数量潮趋势波动状况和5月市场板块投资分析的具体内容在报告当中会做详细的说明,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访问我们的【麦氏理论学习网】进一步详细了解“《麦氏理论》权威报告,深度剖析“四”月走势,提前布局“五”子送财。”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