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2月21日)开盘论市:涨势确立,修整是为了再上涨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果从相对指数比较,A股的表现的确让股民失望。就算欧债危机频传的欧洲股市在近期的表现都比A股还强 势,没有出现类似欧洲危机的A股市场到底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表现如此差劲呢?到底发生什么事?叫A股如此不堪?A股真的如此无能吗?或是经济上真有什么潜 藏的危机?很多时候实在无法解释,也难以想像问题到底在哪里?是信心问题吗?还是资金问题?还是筹码供应问题?还是市场机制问题?到底这道题应该如何解开 呢?其实从《麦氏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供需问题而已。麦氏理论学习与研究
市场的供需说明了一切,但要解答供需的问题却不是简单的事,因为它牵连甚广, 也是千丝万缕,很多时候无法轻易的解读,就算专门研究的学者专家也不见得可以说得清楚。很多时候在理由上似乎解释得非常贴切,但它很可能也只是众多问题中 的一个部份而已,尤其在事后看到结果再来解释经济发展的状况与演变,也只是教科书上的说明而已。不管哪一个事件或是那一个周期的经济发展,最后总会有人在 事先说对了,往往都是最后结果出来后才知道原来他讲对了,但在结果没有出现以前也许根本没有人将他当一回事。这个原因告诉我们多数人只看结果,不会在意产 生的过程原因,但过程才更为重要,而结果总在事后成为研究的话题,基本上也都是如此。
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因为原因,只因为经济活动是人参与的 事务,因为人心心理太复杂,所以难免会造成类似状况的出现,而因为参与群众的多与寡,影响力的大与小,常常会从绝对的量产生对质的改变,所以形成了绝对多 数人的看法形成一致时,往往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让大家看到比预期还可观的结果,一是反向大跌眼镜的结果。在股票市场里也是一样,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或为 唯一的影响因素,都是众多复杂因素糅合在一起,无法简单分得清楚,总是在事后回头来看,来验证,似乎所有事务都言之有理,但在过程中的应用与把握却是难上 加难,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事物是说不清楚的。
请看看欧洲股市,不管是英国富时100指数,或是德国DAX30指数,还是法国CAC40指 数都已经大幅度上涨,而且涨势惊人,连欧债危机的所谓“欧猪五国”其中的意大利与葡萄牙的股市出现明显的转强走势,到底说明什么?是股市的投资者太过于聪 明,你是炒作股票?还是太过笨了,明明如此大危机还买股票?应该作何解释呢?再看看亚洲股市中的日经225指数,从去年311大地震被震倒后,到去年11 月25日创下新低8136点,如今已经涨到最高9528点,涨幅已经达到17%,不是危机重重吗?它们反而大涨特涨,到底怎么一回事呢?
同 个时间的A股是一路的走低,从第四大经济体一下子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代表经济橱窗的股市反而一落千丈,这样的逆向走势叫股民情何以堪呢?是我们 的经济与股市完全不搭嘎?还是经济虽然造好到危机更大?或是虽然经济大幅度成长,但真正认同股市的投资反而减少?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但是如果要 从已经走出来的走势格局加以解释,相信大家比所谓的“专家学者”更厉害。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媒体采访众多有名的分析师,常常听到他们侃侃而谈,总是可以 说出长篇大论来解释股市为何上涨?或是为何下跌的原因,但倒过来说,即使解释得如此完整,对你的操作与把握有帮助吗?显然还是没有,究竟问题在哪里?
也 许真的太执着与经济发展与股市的关系,或是相关联性,如果只是简单从股市本身的供需看问题,应该会更清晰才对。所有的供需事实上只有两个因素而已,一个是 资金,另一个是筹码。当过度的筹码无限制供应而没有更多资金愿意投入,股票的价格会因为被摊低了而形成价格下跌,指数当然就下跌;反过来说,如果市场愿意 垫高价格来买入,那么指数也就会开始上涨。本栏要说的是,从长期压缩量形成后进入12月15日开始,本栏已在谈到来的压缩已经进入最后的一个阶段,到1月 6日2132点出息以后,压缩量走周期已经完成,之后出现成本垫高的上涨,从1月9日到17日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后面的 “加码拉抬,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2月8日的发动,这一天收在2347点,到今天已经运行10个交易日,日成交量已经形成区域的增量后持续针对长周期均量线 进行蓄量,说明量潮的趋势已经明显改变,从原来缩量下跌的模式转变为”增量助涨“,只是这一刻价格的强度还没有出现。此时,指数已经成功的站稳在60日均 价线之上,而20日均价线已经向上交叉超越60日均价线,同时周一指数已经突破120日均价线。这些特征说明,多方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会在 后面形成持续有效的再拉高,这些状况告诉我们涨势明确,不必怀疑,后市只要股价下跌缩量修整随时都有再度突破上涨的动作,多头涨势已经开始啦!
点击播放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