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商行已经形成大底涨势啦!
(2012-02-01 17:27: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 亮话天窗
去年6月19日之前本栏曾经写了一篇有关三年大底完成的文章,其中谈到银行板块开始形成的初步稳定状况,同时也探讨银行板块对指数的影响,本栏的着眼点在于 6月19日之后的三个月,即进入9与19日之后的对称状况,当时说明的重点与状况主要是针对08年9月16日汇金公司开始买入“三只银行股”的现象演绎,当时强调与说明的是“三年大底”的完成,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演变以后,显然“大底”基本上已经确认,只是多数人还“一时无法接受”,接下来就看后续的变化与论证。
在当时本栏的举例中特别提到两只很重要的重量级个股,说明它的意义与作用,即工商银行(601398)与建设银行(601939)在整个底部区域形成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用这两只股对比指数,从时间周期与区域的震荡,加上指数与两只银行股的对比,本栏始终都以这个概念持续论证,尤其谈到这个论证需要以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待,绝对不是短线的涨涨跌跌可以说明。
记得在去年六月中旬被郑州友人邀请到当地与一些投资人讲解《麦氏理论》的观点与看法,当时就告诉他们有关这样的见解,其中说明的就是这个关系。因为郑州当地的担保公司发展快速,业者苦无一个很好的投资品种可以作为良好投资的应用,所以该友人与某券商合作有关结构式基金的发行,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稳定的投资方式。
这个观点与当时本栏认定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已经俱有长线投资的价值,只要从9月19日以后开始逐步建仓投入,持有超过半年时间一定可以看到成果,尤其对比指数与两只银行股的走势定向更俱有动见观瞻的意涵,也可以窥视政策进行护持的蛛丝马迹,如今回头检视,这一切几乎已经一一见证,也可以看成政策的决策者之高瞻远瞩,及其为A股设定一个远大发展的目标与策略设计,很可惜的是一般的投资人很难事先看到类似的战略目标,毕竟投入在每日涨涨跌跌的变化中,很难跳脱类似的概念,当然就无法真正看到最高决策单位者的目标设定在何方?
为何当时针对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进行论述呢?这个与08年9月16日时市场出现“非理性大跌”有关,因为当时源于“金融海啸”造成全球股市在那个时间出现大幅度的下跌,A股也无法幸免于难,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属于国家稳定基金或是类似国家主权基金有义务也有必要进行类似的买进动作,虽然在一时无法形成有效的稳定作用,但只要后续释放一些“超级大利好”还是可以挽回市场的一些信心。
所以在9月18日宣布交易税单边征收后,股市终于开始反击,但是除了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外,还有中国银行。如果回头检视,细心比对,一定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类似的凿刻的痕迹,从整体趋势的发展与演变来看,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必要干预,任何国家的股市若是经此浩劫也一样会有类似的动作出现。
在没有出现以前本栏就率先进行类似的论述,如果对比指数的趋势演变,基本上很难直接的关联,但回到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个股单独来,几乎完全验证,这个也是本栏特别强调的地方。尽管当时的说明有一些不同意见,尤其是一些看不到国家整体战略目标设定的股民,总喜欢从指数未见底来说事,事实上本栏一再强调的是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如果故意不去看这两只个股,而故意从指数的观点看当时本栏强调的“三年大底”,估计这一次这两只股的上涨应该会错过了。
即使从指数本身的演变来看,2082点或是2018点还是没有到来,趋势的演变还是属于持续的压低,即使在农历年前的反击,还是在类似的趋势中,说明指数的确还没有见底,“三年大底”似乎未完成。这个部分是否与本栏当时强调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见底的看法有所出入呢?
如果单独从指数的趋势来看,也没用太大的冲突,因为本栏强调的概念还在延续,但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早已经摆脱了趋势的影响,不仅如此,它们也造成了一定的效应,也激励了其他银行股的跟进,以下针对银行板块进行进一步的论述,看看是否可以在今年的股市中可以摆脱指数而针对单一板块操作,适应趋势演变与发展的状况,这样对操作才真正俱有价值。
经过从去年9月18日以后至今的趋势形态来看工商银行,如果本栏说它已经见底,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认为是错的,问题是这已经是经过四个月以后的事了。如果回头看看9月26日该周工商银行最低价为3.94元,及收盘3.98元对比现在的股价,短短16周涨幅已经是8.73元。虽然不能说它涨了多少?相对比同时间的指数下跌4.69%的状况来看,跑赢大盘是明显的成绩呀!尤其资金保值又有收益,这样的投入已经非常理想,应该满意。其实不应该只是看到目前的状况,如果再放个三个月呢?或是第一季度结束后,到底可以上涨多少呢?这个才是重点呀!也就是放了半年,不仅资本投入没有亏损,还有获利,有什么比这个还好?
再看看建设银行,是否也已经见底呢?16周市镇10.16%,比工商银行的涨幅还可观呀!这样的投入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显然非常正确。现在回头看,估计没有人会说它不是底,但是在去年9月中下旬本栏谈论的概念,当时还有很多人怀疑,估计现在应该不会有任何怀疑才对,是否已经完全认同了呢?这个就是股市,总有不同观点论述,最后要经得起考验。
中国银行(601988)呢?是否见底?如果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已经见底,比价效应出现,即使不是底估计也不容易再度大跌,是否应该这样来看呢?
农业银行(601288)呢?是否也如此?估计也应该八九不离十,尤其这次汇金公司的投入主要就冲着四大商行而来,已经直截了当告诉你就是这样,如果还要不信,恐怕是个人的问题,至少我相信,来真的,千万不要怀疑。
可以对比其他银行股,例如中信银行及交通银行,显然也有类似的状况出现,如果依照去年9月中旬最低价为的时间周期来看民生银行(600016),尤其该公司董事长一句“赚钱赚到不好意思说”的言论,一句涨幅13.96%,而且趋势形态早已经“高高扬起”,能不涨吗?对比08年当时最低价3.03元,显然此股从来没有跌过呀!想想盛大董事长通过旗下公司不断买入此股,还真有其道理。
华夏银行(600015)呢?同期涨幅20.24%;招商银行同期涨幅15.97%;浦发银行同期涨幅7.90%,说明说明?虽然没有完全形成有利的涨势,但也已经开始形成16周以来的稳定走势,如果还要说它们会下跌,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深发展A(000001)改名“平安银行”后是否会出现股价“一涨飞天”呢?天知道呀!但的确是可以期待,也应该俱有一定机会才对。
兴业银行(601166)、北京银行(601169)、南京银行(601009)及宁波银行(002142)也不赖,虽然趋势还是属于跌势,但已经初俱对抗的架势,还有用光大银行(601818)呢?不都是如此吗?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已经有类似明显的特征出现,告诉我们银行板块在政策持续的护持下已经形成有力的对抗与反击,俱有代表性的四大商行已经见底完成。
本栏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谓“见底完成”不代表会形成“立即的再大涨”,但可以确定的是“要再下跌已经不容易”,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还真不知道它会“涨成什么样子”,就如四个月前本栏谈到的状况,当时没有办法进一步的论证,只能用“推导分析说明”加以推论,经过短短四个月时间已经确定,是否未来再四个月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呢?让事实来证明吧!只要你有同样的想法,一个共同的思路思考,不要“为反对而反对”,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的确已经不一样了。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