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12月7日)开盘论市: 关键时刻、静观其变。
(2011-12-07 11:34: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果从量潮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会因为再度缩量而形成延续下跌或是开始进入逐步盘跌的局面,这样的走势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仅考验市场的资金状况,也考验市场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投资人的心理素质,也是耐心与耐力的测试。到底这样的走势变化最后的结果如何?如果从缩量的角度观察,本栏只有一个答案,这样的缩量只有利没有弊,有利是因为经过长达60个交易日的缩量修整,尤其是区域的震荡在时间周期的结构里形成了一定的稳定作用,说明趋势已经构成逐步打底筑底的态势,只是市场的信心不足,始终存在一定的怀疑,所以难免会多一些测试与考验。
一定要记得《麦氏理论》量潮分析体系中得一句经典名言:今日的缩量会形成日后的助涨。与这句话形成对比的是“今日的大量会形成日后的量压”,当高位形成大量滚动以后,测试市场资金投入的高度的同时,也等同说明筹码的供应也到了一个极限,到了市场承受不住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大量就会构成高位阻碍,时间拉长以后就构成压力,也造成日后下跌的主因。当低位缩量时说明市场因为绝大多数不再看好,所以资金投入持续萎缩,成交量也呈现一再降低的趋势发展,原来想卖出的筹码也会因为缩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暂时不卖,如此就会构成筹码的沉淀,这个时候也是一次低位测试的重要阶段,也是日后反击的基础。
缩量与增量绝对不能以当日的大小量的差异形成简单的对比,一定要将量的缩与减放在区域的格局中观察,尤其在一定时间周期完成以后的结构上看待。即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最后影响量潮增与减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目前这个阶段虽然成交量的萎缩造成一定的下跌,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的“杀低动作不大”,即市场习惯说的“做空动能不足”,事实上是做空动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所谓压制事实上就是心理上的问题,因为下跌引发卖压加上前期的反弹构成一定的成交量积累,如此自然会产生卖出的压力,形成一定的制约,但也会因为股价的下跌形成“不想卖”而造成卖压减轻。
事实上不是卖压减轻,而是因为价格不理想不愿意认赔卖出所以造成一时的卖压减轻,这样的状况等于延缓卖压或是延后卖压,只要下一次价格拉高就会再度卖出,这个时候就会释放卖压。所以如此缩量后形成支撑出现反击,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如何化解上方原来套牢的卖压,或是引诱获利者卖出,只有获利卖出者才会在发现有机会上涨而再次买入,如此就会构成持续换手的产生。因为换手的频率提高,同时在一买一卖之间也可以创造利润,这样就会造成初步的赚钱效应而形成稳定,所以只有等待反弹拉高后才有进一步消化上方卖压的可能,这个时候才是进入一个很重要低位或是底部形成后反击的开始,目前就需要如此确立。
这样的变化说明的就是缩量以后产生的基础,只有如此反复的测试与检验以后才有进一步完成多方稳定后再反击的动作,此时就会从时间周期的完成以后进入“空间的争夺”。如果仅仅只是瞬间的发力争夺空间,常常是徒劳无功,或是无功而返,但是在时间周期完成以后,尤其是针对60天时间周期调整完成以后构成的的“抢占空间”、“争夺空间”时,多方才会进一步形成优势后开始进入有效的争夺反击,这时候就需要一次中长红的发动与上涨,因为只有如此的一次“中流砥柱”的长红K线,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的拔地而起,这样就可以构成有效的扭转与改变,这些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改变条件。
是否目前有这样的机会形成一定改变呢?上面说的是时间与空间的争夺,但是回到平均值的观察,尤其是均量线的角度分析,以上证指数来看,其成交量的趋势还是属于跌势,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改变的征兆,只能说三个月前缩量降低到600亿元以下的水平,目前进入第二次的缩量,等于时间拉长达到60天周期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跨距的改变,也构成一定的优势,但还不能立刻认定多方可以构成有效的改变。要如何改变量潮的结构呢?其实说起来也不难,只要维持达到60日均量线的水平达到8个交易日就可以,即维持在665亿元的水平量就足够了。
说多不多但在这个阶段的确有点“要求太高”,但除了这样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因为只有形成区域稳定的增量以后才有构成改变的条件与优势,否则要如何期待呢?量的增与减不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吗?必须出现适度的增量以后就改变。如果从目前的600亿元以下的成交量瞬间增加到800亿元以上,等于立刻挑战120日均量线的水平,那么量增的条件的确也构成了一定的发动,一定的有利基础,但“如何才可以增量”?说得白一点,“钱在哪里”?哪里有钱?如果没有资金投入构成低位区域的积极换手,根本不敢相信会就此改观,这个就是目前观察的重点。
市场总是如此好玩,当多数人信心满满认为会上涨的时候偏偏不会涨,而且会反手下跌,但是但市场普遍缺乏信心的时候却正是市场见底开始要回转的时候,也就是市场习惯说的“要反市场行为思考”,说的简单但真正用起来不那么容易,因为到底是“你反市场”?还是“市场反你”?从自身角度总以为自己是“反市场思考”,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原来自己才是被“反市场”的,重点就在于观察市场的基础与角度问题,如果无法跳脱市场问题来看问题,常常就会被市场“拖着走而不自知”,所以如何反市场或是被反市场重点在于理论基础与条件依循与根据。
从量潮趋势后再回到价格趋于来看,目前也都构成明显的而下跌,还没有形成可以扭转改变的时候,当然这一刻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出击,但任何的出击、反击、回击都需要进一步的酝酿与调整,当时机到了以后这一切就“水到渠成”,在时机未成熟以前任由你大声疾呼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等于“狗吠火车”,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当时机成熟只要稍微“登高一呼”就会“一呼百应”,这个时候就进入“众志成城”的阶段。市场都喜欢看热闹,更多人喜欢起哄闹场,所以当还没有到那一刻的时候,就算要闹场也会因为“人气不足”而造成“有心无力”,如果是这样最好的状况就是等,等待时机的到来。
究竟时机在何时会出现呢?依据《麦氏理论》的时间周期推导,12月5日之后开始就是了,即6日以后就会出现明显“跌不下去的感觉”,而且即使出现下跌或是跌破一个支撑位也会很快又拉回来。这样的条件出现以后就等“空间抢占的号角吹起”,等于这一刻已经开始在逐步的酝酿中,只是在还没有完成以前总是会“好事多磨”,只要你多一点耐心等待,静静的观察,你会发现这个时候真的不同了,因为很多个股动不动就急拉,一拉就涨停,一涨停还会持续,而且效果很好,很明显出现跟进筹码,似乎不怕追高了,这样的原始动力一开始,多方的“活力”就会开始被渲染,此时也是反击的开始。
在《麦氏理论》的统计中本周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周,所以周三的下午盘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等于进入一个关键的演变与变化,今天是周三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时机改变,一定要注意今日“第二及第三个小时的增量”,或是“第二或第三个小时的增量”,因为只有增量超过第一个小时的量潮,多方才会形成一次积极有效的反击与上涨,同时进入第四个小时积极的拉高作价,那么所有状况也会因此改变。请注意连续两天出现“化解卖压”的数据比率,这个征兆非比寻常,说明多方已经形成初步的酝酿与反击的准备。此时正是多方开始要吹响反击号角的时刻,关键时刻怎能错过?即使不参与操作也要看看多方如何表现,等着开始吧!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