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五(10月28日)开盘论市:站稳2440点,向2512点挺进

(2011-10-28 11:1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作者:亮话天窗:

整个行情如约而来,真是一次非同凡响的论证,完全成功的论证,说明《麦氏理论》又再度成功把握量潮今日低位后反击的推导估测,证明只要将成交量研究得透彻就可以把握住行情的变化与演绎。市场习惯在下跌时试图去论证低位或是底部,但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原则可以事先与前侧低点或是底部,总是在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才是低位,由此可以证明从价格角度来应用与把握行情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唯有成交量的应用才是最终的根本。

过去市场习惯应用一些针对波段与趋势预测的理论,例如道氏理论谈到的趋势原则,从趋势的切线上来看的确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到底要如何设定第一个点位开始起算呢?这个问题兹事体大,往往都说不清楚。例如道氏理论中谈到上升趋势依据下缘划线,然后找寻第二个低点,可是在第二个低点没有出现时如何画出来呢?在道氏理论中的确明确的谈到事先预估的应用模式,可是多数使用者都没有注意到,而且常常因为忽略而产生错误而不得知,最后都会因为看到切出来的线接近“结果事实”,就简单的认定这一条线的意义与作用,但基础出发点已经错误。

道氏理论谈到的是趋势原则,上升趋势以下缘为主,下跌趋势以上缘为主,然后依据第一个点位出现后超过三天未再跌破时可以假设性设定一条虚拟的趋势线,这一点很多划线者都没有注意到,总以为必须等到第二个点出现后才可以划线。那么平行通道要如何画出来呢?如果是上升趋势的下缘第一个点位出现后,到其反击拉高的高点出现后,一样依据三天未再创新高视为高,然后画出一条“平行通道”,这个概念是正确的,但绝对不是看到点就划线。如果最后一个上升通道在之后的点位突破或是越过,必须看其趋势是否已经改变?否则还是要持续延续原来的“平行通道”进行解读应用,超过的部份视为“过度反应”。

一般如果出现越过原来的趋势同道初期只会设定为“假突破”,只要没有确认尤其是以收盘点位作为依据判断,那么原来的趋势通道还是继续有效。可是在原来的“主要趋势通道”,或称为“原始趋势通道”时间可以长达三五年的周期,不是三天两头就改变。依据这个主要趋势通道后再画出其他次要通道,当然还有小一级的同道,或是更小级数的同道,但本栏认为主要的目的不在通道的画线,在于如何解读通道内的行为模式,这个才是重要的关键部份,尤其如何判断是否俱有有效或是无效的同道改变?这个才是其中的关键呀!但一般分析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重点。

道氏理论的基础是所有趋势的基础,之后才衍生出波浪理论,虽然市场习惯应用波浪理论者众,常常习惯谈论第几浪等等,可惜在谈论第几浪时都会加上“可能是”,如果不是就会是“另一个浪”,因为浪的变化大,所以随时都在改变浪的结构与浪的级数。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到底这个所谓浪的级数根据什么呢?其实波浪理论中最重要谈的是“时间周期”与波动中的量潮关系,只是艾略特在拟定浪的级数时没有深入谈到时间周期的关联性及量潮的变化关系,只谈到五浪的原则与原理,其中的过程不知道是简略呢?还是根本没有注意到。

因为这个问题所以衍生出后来的学习者只知道浪数如何数,总是在数浪,总是数来数去还是不知道也无法认定这个是哪一个浪?同时每一个数浪者都有不同的浪数,说明这样的数发不俱科学性,也不俱有定性,总是随人而变,如此的浪数如何可以应用呢?可惜多数人在数浪时总是乐此不疲,而且还以此为据的认定这样的数法俱有参考价值与操作应用,殊不知很多时候到底自己在说什么都讲不清楚,何来应用的可行性呢?这个问题是本栏在20年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与难题,当时遇到一位研究者在讲解浪数时,上午、下午及收盘后说明,三种状况都不同,同样一个人会因为时间不同而又不一样的解读,试问这样如何应用?

因为从时间周期的演变加上量潮的投入研究后发现,原来这个才是解答道氏理论与波浪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从这个角度深入研究后终于统计出有关量潮的演变基础,最终得到一个比较俱有科学性的统计原则与模式,最后成就了《麦氏理论》。如果没有道氏理论及波浪理论为研究的开始,没有后来的《麦氏理论》;如果没有上述两个理论的启发,没有可能会有《麦论》的统计。依据这样的基础条件演变,尤其前因与后果,加上基础条件后,一个属于国人自己研究发现的理论诞生,一个更适合市场推导演算的理论出现。

从这一次的推导估算研判后的结果来看,的确在时间周期的把握上《麦氏理论》在三个月前已经谈到10月21日的时间周期结果;其次从均量线的推导中也谈到压缩量进入那个一个水平阶段后才会成为那一种基础条件,才有见底量的出现,这些都是过去本栏在谈论时的重点,如今从10月21日后连续上涨四天的结果来看,已经被证实了,加上指数越过2440点后向60日均价线推进,尤其是向9月21日的2512点挺进,说明这些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结果,只要依据这个状况加以应用及把握,你可以战胜自己,当然就会轻易的战胜市场。

指数连续上涨多日以后,市场开始出现“赚钱效应”,接下来将会出现场外观望的资金开始流入股市形成资金滚动的现象,而且这个时候市场多数的分析者会开始唱多,咸认底部已经完成,上涨趋势已经明确,接下去将向更高的点位挑战。没有意外的是,一旦上涨就会有很多观点认为指数会向2800点以上推进,甚至于看得更高。是否真的如此呢?本栏的看法并没有这么乐观,毕竟量潮的演变还没有达到足以构成持续滚量上涨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如果迅速进入滚大量上涨的阶段,反而很容易造成折损,因为任何瞬间增大量说明筹码的释放更快,解套出脱后形成新的套牢,后面如何再上涨呢?这个才是关键呀!

总不能跌的时候看得很坏,一旦上涨又看得很好。如果是依据这样的条件看待,显然多数时间都会犯错,这个时候就容易造成亏损。到底后续应该如何看待呢?只要依据理论的量潮应用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反弹的高低区域位置,最重要的是时间周期的演变呀!这个才是所有股市在运行中的自然脉动。如果舍弃时间周期与量潮,那么任何的分析最终只有一个形容词,都是用“猜”的,只要不是推理说明,不是人人都可以跟着使用的模式,这样的分析都不能作为操作的参考。

市场总有各种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应用模式都俱有各自的有点与缺点,本栏服膺于一个简单的概念,即”从来就没有一个理论可以事先完整解读市场的任何一个周期的变化“,第二个状况是“市场在任何一个周期的参与者都是不同的思路及变数,不可能用同一个方式解释不同周期的变化,所以市场从来就不可能有简单重复出现的行情,只有操作心理上的重复犯错,没有一模一样的行情出现”。只要明白上述两个道理,那么对上面的文字表达就可以深刻体会。如果对市场的感受不深、经验不足,那么对上述的说法一定会存在想要论辩与否认,但市场是不需要争论,看结果就好。

注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