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9月6日)开盘论市:随时会再创新低。
(2011-09-06 12:35: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解读 |
作者:亮话天窗:
如果盘面行情的发展可以选择,本栏会选择让行情持续维持沉闷到结束;如果还可以进一步选择,本栏宁愿选择让成交量继续萎缩创新低;倘若还要再选择,本栏会持续选择让成交量持续的萎缩一个时间周期后再说。这样的想法选择是个人的主观观点,不代表盘面势必会如此演变,而是以个人对盘势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想法给出的一个模式,即以其如此的低迷不振,不如来一次痛快的决断,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不快刀斩乱麻,始终这样拖拖拉拉下去,估计盘面的变化会让大家感受到不忍卒睹,看不下去。
目前的行情演变的确已经有倾向于不堪入目的发展,即持续的低迷,一再的对抗,到最后就会继续的萎靡不振,持续的弱化,一而再、再而三的低位盘跌,也因为过程中出现不断的抢短做多,一再的以为低量后有机会反击而抢进,又在看到没机会而卖出,来来回回如此反反复复,最后形成股价一步步的盘低,越走越低,到最后惊觉股价已经跌了一大段以后才知道,原来应该卖出的股票始终不愿意卖,最后只有被“深深”的套住而无法自拔。以其形成如此的演变与变化,不如来得更快一点,一刀切,至少可以痛痛快快的认定,更可以绝处逢生。
市场习惯做多,所以总会以多头思维方式去看盘势的发展与变化,所以难免会因为看到缩量就认定这样的缩量是有利筹码的沉淀与稳定,殊不知筹码沉淀必须是形成有心人的买入,目前市场筹码散落一地,根本就没有出现任何吸筹动作,没有吸筹就没有买入,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锁定;没有办法逼使原来持有者认赔,又如何形成低位买进吸筹呢?如此,当然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换手后锁定。没有办法形成有效换手,不可能有效锁定,那来稳定呢?不能简单看到缩量而认为筹码稳定、卖压不重的想法,如此想法都是因为习惯用多头思维造成,在跌势中完全不管用。
只要是应用多头思维方式针对本轮行情进行解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大错特错”,因为趋势本身已经决定了整个盘势的变化,不会因为一时的变动而有所改变。举例目前量潮趋势已经形成明显的下跌形态,如此恶劣、糟糕的趋势演变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即使采取急速缩量促使早日见低,也需要一定时间周期修整以后才有机会构成稳定,目前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不会有所谓缩量后稳定的可能,这个就是趋势形成的必然发展,谁都无法阻止与改变,即使政策的制定也无法在这一刻加以扭转,任何意图扭转者都会注定失败,这个就是趋势。
只要设定三天主要的均量线观察,即依据大到小的应用,针对120、60、20日均量线的趋势演变推导,几乎可以确定趋势的发展与变化,根本就不需要再对日成交量的大小加以论辩,因为以目前的日成交量水平根本就改变不了这样的趋势结构,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持续一定时间周期”以后才有可能自然的改变,目前来看根本没有可能。有两个有关的成交量问题将是未来市场会特别关注的,一是到底日成交量萎缩到多少算是“低量、地量、底量”?本栏的观点是:它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是言人人殊,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没有共识。
这三个“量”的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即使没有定义也可以随意的套上名词就应用,即使分析稿中也不需要说明,新闻访谈或是个人观点的表达,从来就没有人认真的解释什么是“低量、地量、底量”,是否有一定的顺序呢?又有谁说得准?就因为如此所以始终都没有答案,没有人知道最终的方式是什么?因此只有等到答案出来以后才知道原来如此。《麦氏理论》虽然在这方面研究得很透彻,也几乎可以说明多少的量是“低量”、“地量”、“底量”,但也不敢大肆的表态说明,也没有办法事先的说这个就是答案,因为市场最终给出的才是答案,任何事先说明的都是推导分析而已。
虽然理论的应用可以清楚的说明,但是在没有与结果答案比对之前,谁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只能自身认定与应用而已,说出来也只是将意见表达,供大家参考,绝对不是讲出来就是“唯一”,更不是“标准答案”,只能在真正答案没有出现以前大家心里有数,知道如何观察应用与研判而已。但有一个清晰可以知道的答案是,只要中短期均量线没有形成有力的压缩、累积与反击,任何的上涨都是反弹,最后都会再度创新低,再度破底下跌,这个就是趋势的本质面貌,谁也无法避开这个枷锁。
第二是持续多久的低迷成交量才会形成区域量潮的见底?如果以单一根日成交量的大小就简单的认定,这是非常危险的应用行为,因为过去已经多次证明这样的应用是错误的,不可能还如此使用。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几乎都是一再的如此犯错。如果回头看看过去在下跌趋势中看错的原因,看看当时的分析模式与状况,再比对今日的观点看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又“如出一辙”,又“再度重复”。为何错误的观点已经被证明错误又会再犯呢?这个就是一个心理上的障碍,一个无法跳脱的过程,可以视为“宿命”,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点上没有改进”,也因为因循苟且如此过于简单的认定,才会一再的犯错。
当本栏谈到真正应用的关键在“均量线”,可惜很多技术分析者根本听不下去,因为习惯于用价格变化加以判断,尤其是认定价格形态来判断,连价格趋势的应用都疏于关注,怎么可能会用到均量线呢?这个就是最大的误区。问题是:明知道是误区为何还是“乐此不疲”呢?这个就是惯性思维,就是因为受到眼睛所蒙骗,总以为“眼见为凭”,偏偏就因为眼见为实结果上当受骗,这个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但很多分析者根本就无法感受到,更遑论那些以基本面为分析基础者,更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说法。那些所谓经验派、市场派或是消息派,更不会接受这样的说明,总以为这些都是雕虫小技,真可惜。
很多次从均量线趋势的发展已经证明量潮趋势的影响力,而且几乎都完整的掌握了每一个高低转变的过程,但在结果没有出现以前的解释与说明,多数人是无法体会,当然更不会接受,最后难免本栏的分析会变成“对牛弹琴”、“夏虫语冰”,因为思路不同当然就难有共鸣,无法激发大家的兴趣、讨论参与,总是在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真的是如此。如何才可以做到“琴瑟和鸣”、“共襄盛举”呢?有些时候是“问题不在我”,但一定会出现“有识之士”的认同,只要知音共赏也就足够了,正所谓“千里共婵娟”呀!
注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