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定要重视关注欧美股市的变动

(2011-06-13 09:43: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市场解读

请看看底下有关欧美重要股市在周五收盘的情况,从表列中清楚的看到六大指数跌幅都超过1%以上,跌幅最小的是德国DAX指数,跌幅最大的是法国CAC指数,说明到周五它们的表现都极度不理想。

如果仅仅只是用一天的涨跌变化来观察,还不能进一步的感受到它们的真实状况,如果设定以《麦氏理论》分析的长期条件加以论证及验证,可以轻易的感受到它们的结构开始形成变化,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情况:

1、 目前六大指数都跌破120日均价线,说明长期的转弱; 
2、 创新高之后在压低的形态,属于“穿头后在破底”后的形态转变; 
3、 中长期的趋势出现不同程度的急速下滑,不是不跌,是快慢的差异; 
4、 纷纷形成趋势的弱化以后创下新低走势,对下周影响非常深远。

先分成两个模式来谈,第一个是跌破120日均价线以后在时间周期结构上形成助跌的趋势形成,这个状况说明长期的走弱以后形成助跌,其中英国富时100指数已经形成明显的“扣高而助跌”形态,因为它的平衡点已经改变。

主要是因为它进入10呢喃11月30日军的扣减,当时收盘是5528.27点,原来还俱有“扣低而助涨”,但因为是进入扣减阶段中的“段落扣减”,即《麦氏理论》中谈到的高低段落扣减的阶段,属于“往上扣减”变化的阶段,所以经过三个交易日来到12月2日的扣减5767.56点后,形成针对120日均价线的平衡改变,即当跌破这个点位以后就会形成“此涨彼跌”的变化。尤其之后逐步往高扣减,只要出现下跌就会形成改变,所以5月31日的下跌是一个警讯,6月1 日的再下跌等于预告了下跌的持续,到了6月8日的再跌,几乎已经可以宣告跌势的形成。

如此状况演变确立以后,周五的再跌等于宣告120日均价线进入“扣高”阶段,也是下跌的开始,接下来当然是往下移走,毫无疑问的将向3月16日的 5598.23推进,等于宣告了英国富时100指数的跌势确立,后面的状况只有何时下跌?跌得快慢?跌幅多少?要跌到何种状况会止稳不跌?

这就是120日均价线长期趋势转变以后的变动,而且只要无法越过站稳1月31日的5862.94点,那么也说明未来至少有31个交易日都是助跌,时间要到7 月28日才有初步跌势稳定可能。如果拉长时间可以长达60个交易日都是助跌,等于有三个月时间都是下跌,那么时间就会更长。

如果从形态上解读,等于一个长达120天周期形成的大双头已经完成,接下来只有下跌一途。

对比法国CAC指数也几乎如此,就趋势变化来看只会比英国富时100指数还差,不会更好,所以这两大指数的助跌效果是否会牵动其他股市的连动下跌呢?这些就要看市场对如此趋势变化的解读与对它影响的认识啦!

德国DAX指数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的状况,从时间上看未来还有13个交易日还可以维持稳定在1月10日的6857.06点之上,之上来回波动抗跌的动作是存在,之后的变化也一样会陷入这样的“扣高而助跌”的循环中,到了7月7日之后它一样要进入跌势。倘若在这期间出现跌破上述点位,也说明它的下跌会提早,也会加快,这个就是循环影响。

标普500指数进入12月20日的扣减也接近3月16日1256.88点的低位,虽然120日均价线的趋势还在推升向上,还有最后向上的拉升动作,但实在很难期待,也不容易估计到底会有多少的机会,因为除非它不再下跌,而且出现强力反击拉高,同时重新回到120日均价线的趋势之上,否则还是岌岌可危。依据目前条件看来应该很难有可能扭转,那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下周应该可以见分晓。

如果这个时候再对比纳斯达克指数的趋势变化,显然它的跌势比较快,也可以宣告120日均价线已经失守,接下来开始下跌或是加速助跌。如此明确的变化,几乎也说明多方的弱势,也预告后续的变动,是否会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呢?显然,道指比较强一些,说明美国的传统工业还有所持稳,但是新兴产业的跌势反映在纳斯达克指数上,而标普500更说明俱有代表性的500种样本,是否可以更俱有代表性呢?答案应该已经很清楚。

不是本栏刻意要看坏或是诅咒它们的下跌,而是它们的确已经形成这样的趋势形态,我们当然要提高警觉,注意与小心,看看它们的走势,回头检视亚洲股市,可以幸免于难吗?可以置身事外吗?如果没有,那么结果会如何?全球股市都会下跌是吗?那么A股呢?是否可以独立于全球之外不跌呢?恐怕答案是很难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