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界定反弹?

(2011-01-27 08:11:41)
标签:

股票

 

这个问题的确非常重要,不过不能建立在感觉与感受的判断上,一定要建立在有事时根据与论述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是反弹?

一般的感受应该是:只要出现低点以后就算是反弹。

例如周二出现压低再创新低来到2661.45点,然后收盘收在2677.43点,这样算不算反弹呢?

如果放宽解释的确也叫反弹,如果不是反弹那么压低后再拉高出现下引线应该叫什么呢?所以以反弹视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或是不对,重点是:隔日呢?再来呢?

如果只是界定在如此的条件下,那么天天都有反弹,天天都会上涨,如此的规律模式就太小了,幅度不足以说明也无法说服不同观点论述的人。当然以自身建立的这个标准应用也可以,因为如果界定这个是反弹,然后真的抄底低接,然后第二天也真的可以获利,说真的,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是定义的问题,是应用什么条件界定,如何解释它会更重要。

如果有100点的幅度可以视为反弹吗?当然它更是反弹,是否有”实际的操作意义“就看每一个人在使用技术分析的原则与过程。要看每一个人对所谓反弹的观点,即使低到高只有30点也算反弹。是否从低位到2761点的幅度呢?只有走过才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推理基准,是否市场也是如此走势呢?走过才知道。如果根据《麦氏理论》一定先看10日均价线,今日在2738点,周四更低,看看明天再证实。倘若10日均价线无法越过,估计反弹高点也不多,那么20日均价线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期待反弹再高一点的机会就更少,是否就是设定的2761点呢?说不上呀!因为不知道如何得来?

倘若以日K线推导1月17日的收盘2706点非常重要,对比今日虽然越过但不表示已经站稳,随时有跌回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后来19日的收盘2758点,这个点将是多方无法越过的重压,这个就是《麦氏理论》论据,即”最低收盘低点出现后再度拉高收盘后的转折点就是下一个平台压力“,这个定义应该非常清楚,每一个使用者都会如此使用,这个就成为惯性,也成为理论应用。

如果以上一个低点就是平台压力来谈,无疑的2732点就是重压带,越过与不越过都应该站在卖出方。虽然无法准确知道那个点才是最终的点位,但以平台压力推估,就是这里,不必多想,至于越过或是不越过都不是后面要说的重点。

如此的应用,就是一个规律,谈论的点位都有共识,不管谁来说都是这样的根据,自然就形成了“标准化模式”,这个才是技术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共通性,否则技术分析会陷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任何标准可言,都是各说各话,所以最后会形成10个人有11种看法。

如果根据均价线的趋势推断,”当中短期均价线的趋势属于下跌,只要无法改变趋势的方向,那么随时都会再创新低“,即及时周四已经出现一个低位,但这个低点绝对不是最低点,随时会再创新低。

当然,任何推导分析都无法认定就一定是如此,总有变异状况,或是突然间出现那个权重股“发疯式”的拉高指数,使到指数突然间“暴冲,这个状况就如11月11日的情况,谁也说不上为什么如此?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跌得更惨。

如果可以事先的提出这样的观点与论述,然后再盘中证明,这样的技术分析就是上乘了。很幸运的是,本栏使用《麦氏理论》总是在事先说明,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至于2761点如何得知?只有个别人知道而已,事实上趋势线才是决定趋势变化很重要的关键,从来就不曾有所谓”拘泥这些小的均线“。如果是,那是否也”拘泥于如此的反弹“呢?很多事物都是一体的两面,没有人会事先知道是否”盘一盘又冲破“,谁知道呢?

任何看法只是提出自己的推理论据,只要说得出口就一定有根有据,当然也可以应用”我认为如此“,或是”想当然耳“,甚至于只要用”我感觉应该如此“,或是”随意说说的点“也可以,有些时候也会很凑巧的真的如此,但它不是常态状况,我们要谈的应该是”在常态状况下的理性推导结果“,绝对不是”想到那个说那个“,一定要经得起追问与论证,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有论据的说明,否则与赌一赌,碰碰运气有什么差别呢?

那么什么才可以视为有效的反弹呢?一般状况下的认定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时间周期,可以假定在低位出现以后的第四天没有再出现更低位,那么这个低点可以视为”近期的低点“,如此形成的反弹会更有看头,也可以更容易被接受。

不过这个还是在短时间内的状况而已,因为时间周期的跨距不够,所以很难立马断定这里可以构成足够的支撑,等于虽然已经超过三天不再创新低,但不代表这样就可以构成单脚直立的反弹。

第二是从空间上推导,例如低位到高位的幅度,一般会以3%作为推导,但是本栏在论证过程中发现,3%只是一个习惯性用法,在不同周期内的状况会有所不同,不是千篇一律都一样。例如目前的格局属于跌破长周期120日均价线的阶段,要先留意是否已经超过120日均价线的”关系系数“10.95天,如果已经超出这个时间周期,那么说明120日均价线对这个”回抽的影响力“已经降低,目前经过8个交易日,等于还有2天。

根据过去的统计,在11天内都会有一次跌破以后的回抽,有时候回抽的力量也很强,甚至于可以回到120日均价线区域,至于是否会越过,在11天内有机会,过了11天之后几乎已经没有可能。如果真要追根究底问:目前如何呢?只能说这个不好认定。

但也不是就绝对无法认定,还是有其他方式,例如120日均量线是下跌,而且60日均量线已经形成”同步下跌“,这样的量潮基础说明多方已经失去机会,已经可以直接认定不会再回到120日均量线之上了。

其次从20日均量线的角度来看,只要继续缩量就说明趋势继续下移,除非进入20日均量线从最高到0.82倍941亿元的比率幅度,否则就不会形成一次重要的比率反击,这个部份估计最晚到周一都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多方还有最后一次反击的动作,这次之后就难如登天了。

这些推导方式在《麦氏理论》中说的非常清楚,只是很多时候无法将这些状况一一的说明,尤其无法全部写在书本上,只有在每一次运行到那个条件状况下进行”立即的论证与说明“,这个就是现场验证上课的重要性,也是为何要在”盘中即时语音讲课“来说明,只有经过实际盘势发展说明才会更完整,这就是现场经验的传递,重点在这里。

当然,市场一定有很多人会用指标说明”目前已经进入超跌“,但是在本栏的统计中说明”从来就不存在所谓超跌“,所有指标进入低位,或是进入”敏感的区域“,它只是公式设计的计算问题而已,绝对不是什么超跌或是超卖的问题,这样的解读基本上过于简单的判读,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如此说明,然后大家都如此”将错就错的继续应用“,总是如此的解释,最后都是错上加错。

例如KD指标的使用,一讲到KD指标好像就是认定以9KD为主,事实上也是错误,本栏经过多方比较以后认为”应该根据均价线使用对比应用“,如果你使用的是10日均价线,应该用10KD,不应该用9KD。在中短期均价线中,20日均价线更为重要,所以要依据20日均价线的趋势变化来掌握趋势的条件说明,如此也应该使用20KD指标才对。

如果使用这个指标,你会发现都已经跌破20°以下,如何解读呢?很简单,因为连续下跌在20日均价线以下超过20个交易日。如果要细分论断,请注意KD指标的公式,当低点不断创新低,同时收盘不断创新低,那么分子与分母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如此而已。

以此来看,不仅不能认定这个地方有支撑,也不能认定这里就是反弹,更无法说明上方的压力是否有能力越过日均价线的2726点,或是上个最低收盘2732点,或是上周二的收盘2758点,如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