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与价共振的一点点回想

(2011-01-11 09:51:15)
标签:

股票

在《麦氏理论》的研究中完成理论精华的解释与演绎是在08年7月份,即当时的奥运会前夕,这个过程酝酿得很长,也不断论证后到完成。

有一些读者还记得当时的状况,有些人会说当时犯大错,回头检视这一段,尤其在08年7月25日之前谈到120日均量线形成的缩量后的变化,虽然知道缩量也可以下跌,但在跌势中延续下跌进行的缩量再下跌,再过去中有一些观点,但总是没有经过实务的真正对比论证,有过一些统计但没有完全的论证,这个是不足之处。

但在7月21日推导分析论证时发现了这个毛病,其实当时本栏已经提出看法,发现了趋势延续的状况,主要延续因素是“量潮持续萎缩”,因为当时习惯了大量的滚动,但是市场从来不知道为什么会再度缩量下跌?在过去的统计中知道缩量可以再下跌,但是没有经历过如何是缩量再下跌?因为过去没用过如此大量,所以无法准确的论述。

但是在08年7月21日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本栏当时已经加以修正了,可是没有长期观看分析者总喜欢停留在之前的说法,始终以为“以前这样看明明都不对了”,其实当时已经提出警告了,可惜的是很多警告或是告示都会被忽略,就如警告“此处水深不得游泳”,但还是有人冒生命危险游泳,难免就有危机出现,而当发生问题以后导致赔钱,往往只会想到“不是说7月25日以后就进入长期低量的循环,此时就会增量上涨吗”?

如果一定要定格停留在那个阶段谈问题,等于我们的分析已经往前开了30公里以后你还在问怎么没有到呢?记得曹操与杨修的故事,曹操要杨修将答案写在手上,等到他想到答案时与杨修比对结果一样,不是曹自叹不如,甘拜下风,而是因此认定杨修危险,也是后来杨修大祸的原因,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麦氏理论》在当时发展中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析三部曲、操作三部曲,也没有断层量、隆起量、凹洞量、井状量,低量、地量、底量的推导,后来一步步完善,也出现了量潮共振的应用。

有价格共振,也有量潮共振,也有量与价共振。可以分中短期,也有中长期,是短线操作应用,也有长期的变化因素,到了这个阶段,《麦氏理论》才进入完整的发展周期。

在这之前的记录与说明中,始终没有办法有体系的论述,会给人纷乱的感觉,总是感受到有这有么一个体系在,但总是不知头绪,千丝万缕,难有清晰的轮廓。在第一本讲义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论述不完整,或是名词应用的不统一,或是第二本讲义说了以后感觉很深入,但就不懂的使用;看了以后会认为算精彩,但使用时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的完成是从价格定稿以后,才是一个完整的应用。时间已经到了08年的年底。

09年到10年的理论应用几乎已经算完整,在近期的应用可以算是完美,毕竟每一个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总有很多不足需要修正,也总会遇到很多挑战,很多变化,这个才是孕育理论更为完整的转变。总会逐步的修正,最后才定型完整,目前几乎如此。

感谢在这个过程中陪伴理论走过这一段艰辛的学员,与大家一起成长;也感谢在过程中不段提出挑战的对手,因为有了他们的激励才有后来的改正。只有一点想法,希望可以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分享,相信从今以后接触过理论者都可以称心如意、投资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