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步骤条件完成

(2010-03-25 17:10:33)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麦氏理论》在推演行情中谈到四个步骤条件,即从均量线、均价线、反转点到指标等四个步骤条件的应用,每个步骤都有一个分数的设定,可以很机械式的依据分数设定作为依据使用,也可以加上“分析三部曲”中的“扣减、倒推、平衡”的三个关键加以推导之后的变化因素,如此就可以推导未来或是估算后面的演变。

以下将四个步骤条件的设定加以说明,让大家可以更直接的使用分数评定的操作模式:

一、均量线的分析,比重40%——

1.      120日均量线下跌所以形成助跌,分数比重13.33分。

2.      60日均量线虽是扣低而上涨但周五扣高助跌,所以还是助跌,分数比重10.67分。

3.      20日均量线下跌形成助跌,分数比重8分。

4.      10日均量线因为扣低而助涨但指数低于10日均价线所以属于助跌,分数比重5.33分。

5.      5日均量线助跌,分数比重2.67分。

说明:从上述均量线的条件对比中说明全部形成下跌趋势,所以40分全部属于下跌。

二、均价线的分析,比重30%——

1.      120日均价线在未来12个交易日都是属于扣低而助涨,因为时间超过系数的10.95天,所以有两个可能产生的变数影响结果,一是如果指数上涨会拉长助涨的时间,二是如果形成下跌会加速扣减低指数而改变。还有一个变数是当进入10.95天的阶段里头,有时候会形成逆转变化,尤其进入最低点位扣减时会形成反向,所以具有拉升的助力,分数比重10分。

2.      60日均价线进入“扣高而助跌”,分数比重8分。

3.      20日均价线进入“扣高而助跌”,分数比重6分。

4.      10日均价线因为高于指数低于20日均价线所以属于助跌,分数比重4分。

5.      50日均价线进入“扣高而助跌”,分数比重2分。

说明:均价线属于20分助跌,10分有拉升作用延缓下跌但还是倾向下跌。

三、反转点的分析,比重20%——

1.      周四已经跌破反转点3025,已经明显形成反转助跌,所以这个部份20分设定属于下跌。

说明:反转点作用的目的是在操作上的“当头棒喝”,让你可以直截了当的应用或是立马断定多与空的应用,因为操作上戒之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尤其是患得患失、进退维谷,所以这个部份的设定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今日已经反转就当坚决卖出,不要做他想。

四、辅助指标的分析,比重10%——

1.      依据20日均价线条件设定20KD指标,其K值已经向下交叉D值下跌形成,观察20天来的的变化关系,进入高点的扣减后会加速KD值的移动,尤其当下跌接近最低收盘时,分子会放大分母会变小如此往下变动的速度加快,所以当指数跌到2992点或是2976点时是KD指标大变动阶段,在50°的中心线不会有支撑,K值会直接跌到接近20°的区域位置,未来会形成弱化后的跌势,也会构成钝化,说明20KD指标助跌,分数比重5分。

2.      MACD也是依据20日均价线的对比,中心轴说明多空的交战在60日均价线下方,目前形成形态上的下跌,分数比重5分

说明:依据20日均价线的条件设定以20日周期的KD及MACD指标,只选择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可信度最高,而且简单的应用即可,两者相加比重只有10%,说明辅助指标使用就是辅助作用而已。

结论:

均量线40分下跌,均价线20分下跌,反转点20分下跌,指标10分下跌,四者相加下跌分数高达90分,仅有10分比率的120日均价线会有拉锯作用而已,不过是拉升的作用力,真的要发挥的影响力有限,何况距离最远,形成看似有效实则作用不大的关系,指数在120日均价线之下也失去了正面的支撑,所以是无效的拉升,如此推论,基本上已经可以达到100分的下跌,或是绝对的下跌。通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只有两个极端方向,一是依照趋势形成快速的大跌,其次是反转。目前不可能反转,所以只有接受大跌一途。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