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分析与看法通常都是等到结果出来以后才开始解释为什么会如此,其实当答案已经明朗以后,你我都知道了还需要你来解释吗?不管解释的再好的说明,永远只是解释已经发生的事实,如何在没有发生之前就可以加以推估才是更重要的分析。
所以本栏强调“未来式”的分析模式,本来就是为了操作未来,如果不是用在未来的分析,反而是去解释为什么发生,去找寻发生的理由,就如同彩票开奖后才感叹早知道就买哪个号码,这样就可以中大奖一样,这些都是时候的期待与感叹,于事无补。
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依循,然后可以跟进,而且还可以掌握到事先的变动征兆与迹象呢?在《麦氏理论》倡导的推理分析中就可以事先的应用推理,如此就可以得知后面可能衍生的状况,你可以比对、参考、应用,可以很明显的事先预知。
周五下跌了以后开始听到市场谈论的焦点,如“市场担心升息所以下跌”,这个问题只是今日下跌的一个借口而已,事实上当CPI公布之前或之后,市场基本上已经知道这样的发展可能性,或是一个月前就已经知道,或是从1月11日第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已经可以预知这样的危险状况,为何当时不担心呢?显然市场的感觉都是落后。
因为昨天的下跌,开始讨论盘面偏离现象,如“八成个股都偏向下跌,只有少数个股上涨”,这个现象不是昨天才发生,本周其实已经多次出现,尤其单独拉抬权重股时就是如此,早就已经形成指数与个股走势偏离,或是刻意应用权重股干扰指数的变化,降低你对市场不好的印象,很简单,多数人都会问指数涨还是跌,不会细分涨跌中的差异或是差距在哪里?
“但有政策紧缩引发大盘跳水”,真的这样吗?为什么总是要到最后一刻才开始会担忧,难道之前就不担忧?非得等到已经“临头”了以后才知道担忧吗?其实不是,只是因为终于看到下跌了,终于必须接受下跌事实,所以只有这样作解释。
也许这个时候看到的分析会告诉你“机构看淡”、“机构建议退出观望”,其实这些也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媒体常常会仅仅依据某一个机构的看法就下了这样的标题,让你一眼看过去好像机构都观望,要注意的是机构有多少呀!都包含了吗?肯定没有,大不了就是披露记者采访了少数他认识的机构个人而已,但这样的标题一出现,多数散户也会跟着起舞开始谈机构看法。
宝公司也是机构呀!他就没有问过我们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报道有过度放大的作用,在新闻的报道撰写中常常会如此,这些报道式的分析都会形成以偏概全,也许有部份的事实但不能尽信,还是需要自己加以判断,但最好的是有所依据的分析模式,最好是还原到市场的基础来看问题,这样会更真实。
如何还原事实呢?或是回归事理的分析?很简单《麦氏理论》就是一个这样的分析理论基础,只要你知道如何应用,就不会跟着市场起舞,不会与狼共舞,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见、观点与看法,才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还是不知道如何做,请多学习《麦氏理论》,让《麦氏理论》来帮助你。
每次写分析文章时因为投入精神集中,常常忘了刚刚做到一半的事,当闻到烧焦味时才知道还在煮糖水,当然也煮糊了。哈哈哈,先写到这里就好,可以糊一次,不能糊两次,否则就是大迷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