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趋势线应用上的一些差异状况说明

标签:
股票 |
谈到趋势线几乎所有参与股市投资的人都知道,应该也会有有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常常看到媒体中谈到趋势线发展的分析时,在一张图表中画得密密麻麻的趋势线,观看了这些趋势线会让人无所适从,很多时候都无法轻易的从趋势线里头找到最具有影响力,或是最可以直接反应行情趋势的趋势线,往往趋势线的画出以后,结果还是莫衷一是,这是本栏为何不使用趋势线的主要原因。
假如对比均价线与趋势线的变化关系,本栏会更乐意使用均价线而不建议使用趋势线,尤其趋势线的应用无法得到“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价值”(简称普遍价值),所以难免会让使用者或是学习者即使使用了也不知道如何解读之憾,即使解读了也无法准确的告诉你趋势发展的倾向,就算真的出现了趋势的相关结果,也无法在没有发生以前进行推演,总是要等到出现以后才敢于大声说出。
这样的状况与演变是技术分析中最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麦氏理论》试图改正的部份,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归纳统计以后发现,使用趋势线会出现几个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些部份就是趋势线使用上最大的弊端,针对这个本栏将它分门别类说明。
一、 趋势线的波段趋势分辨:
趋势线使用必须先分成波段的关系,即原始趋势、主要趋势、次级趋势及小一级趋势,从这个基础出发会衍生出到底依据那个一周期的趋势为主,也可以结合均价线加以应用区分,如此会更加容易理解,一般的划分如下:
1、
通常谈一个原始趋势基本上会以三到五年作为一个周期,依据这个周期来说明,若是用在均价线上通常是指1到5年线的应用;
2、 主要趋势一般指一年周期以内的变化,均价线应用会偏向120及60日为一个周期;
3、
次级趋势当然就是以30或20日为一个周期的变化为主,通常以30、20日均价线为主;
4、 小一级趋势可以设定以10、5日周期为主,当然也以10、5日的均价线波动为依据。
以上的状况应用基本上概念是如此,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设定分线上更细的划分,不过再细分来谈会复杂许多,所以一般谈趋势变化基本上以此未设定为主,有了这个关键与条件以后就可以谈趋势线。
二、 趋势线的形成与通道理论应用:
趋势线的设定基本上是以两个点未设定,第三部份会进一步论述点位设定的关系应用,这里省略不谈,只谈上升趋势与下跌趋势的关系,着重在两点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一个趋势的关系,同时衍生出平行通道的应用。
1、 上升趋势与上升通道指属于上涨的趋势应用,先找寻第一个点,再连上第二点,形成由下往上画出趋势线,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画法,还没有细分其他相关部分,接下来是以两点之间的高点画出一条平行的趋势线,形成了上升的平行通道。
2、 下跌趋势与下跌通道指属于下跌趋势的应用,先找出第一个点位,在连上第二个点,形成由上往下画出的趋势线,这是最简单的画出趋势线,跟上面上升趋势一样的关系,不做细分,接下来以两点之间的最低点画出一条鱼趋势线形成的平行线,形成了下跌的平行通道。
3、 平行通道的应用不是只有一条而已,可以依据两点之间的高(或低)画出一条主要的平行通道之后,在第二点之后可以再随后的高(或低点)画出更多的平行通道,每一个平行通道都有一定的关系影响及作用,就看你如何使用。
说明:一定要依据上面的条件设定与画线,这样才是趋势线的主要画法与应用模式,如果超出了这个设定,其实也是趋势线没有错,只是趋势线的画法与应用不完整也不正确,例如有些在画在上升趋势线时是以上方两个高点为主画出,然后再以下方的低点为主画出平行通道,这个就犯了以上方为基准画出的趋势线,不是以下方为基准的趋势线,这个就是最大的错误。画下跌通道也是如此倒过来画,当然也错。
三、 趋势线点位的设定根据:
趋势线的第一个点的设定有几个重要的依据,不过通常多数人都是用目测法应用,即当高点出现后才认定为第一个点,然后再找第二给点,如此才可以画出两点之间形成的趋势线,因为有了这个来画线并不难,但是在“第一个点还没有出现前,如何认定?或是如此设定?”这个问题会考倒很多谈趋势分析人。因为这些关系可以衍生出几个状况:
1、 第一点未完成时的趋势观察直到第一个点出现前,称为“趋势点判断”;
2、 第二个点未出现前的趋势观察,称之为“理论上趋势点”;
3、 第二个点确立后再依据趋势线关系画线。
说真的,任何一次的高或低点的反转,在还没有出现以前很难认定为“第一个高点”或“第一个低点”,不过有几个关系可以依据判断,一是高点出现后的三天没有再创新高,其次是高点距离超过3.5%以上或是5%以上,出现很长的上影线。一般而言超过10%或是15%以上的距离可以立即判断为高或低点的完成。
第二个点位出现以前也可以依据第二个状况判断,加上依据高点垂直的假定高或低位只黄金分割率设定为最先的趋势点,然后画出一个最初的趋势线,直到第二点完成。一般的趋势线画法都没有考虑到没有出现第二个点往前的应用,所以当然无法画出第二个点位,只有当第二个点位确立以后才画线,已经比较慢了。
第二个点确立以后画线,通常已经“既成事实”,使用上也比较落后,因为一定是一个时间周期运行后才出现状况,说明对股价运行的“无法确定性”,这个也是一般趋势线画法的落后关系。知道第二个状况以后就可以领先画出事先设定的趋势线,这样可以更快的应用平行通道概念操作。
一般的趋势线画法几乎都是以高低点为主,其实不全然如此,在我的研究中发现,其实不同的点位设定画法,会有不同趋势的含义与概念,衍生的不同关系也当然结果就不同,不同点位关系画法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 高低点的趋势线画法:
2、 收盘点位的趋势线画法:
3、 均价线为基础的趋势线画法:
以高低点画出的趋势线是市场习惯应用的模式,不过通常高低的出现与产生可能在一瞬间,所以其应用的价值不一定真实反映存在的事实,尤其在个股上更是如此,所以用高低点作为趋势线的划分争议很大,通常股价出现“准不准”的问题是事后验证的结果,假如是在事后才可以使用的工具就不具有操作应用的价值,所以这个部份可以视为“落后使用”。
根据我的统计归纳以后发现,以收盘价位画出的趋势线参考价值最大,准确度更高,更多的状况都在这个趋势范围内,所以建议使用有关的部份应用。
第3个模式的使用是一般市场不知道的部份,是个人在研究中的发现,其实真正准确的趋势线本身假如以5、10、20日均价线的两个高或低点作为趋势线的应用会更加完整,因为经过平滑以后的趋势可信度更高。
当然在应用趋势线画法时也可以加上角度关系判断,同时要注意周期的演变关系,因为从来就没有任何一条趋势线可以作为任何延伸使用,绝对不是随意的无限延伸,因为趋势线本身的趋势影响力与其周期关系是形成正相关关系,超过了以后就失去影响力,不是无限的使用原则。
三、电脑软件使用的关键性:
在电脑软件分析上使用一定跟“方眼纸”有很大差异,其实跟K线设定的标准性也有关,如K线与K线之间的宽度距离,或是应用对数K线与标准K线就会有很大不同,有很多软件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画面含盖的时间周期,例如在一个荧幕上使用,90、110、150、200天周期,有时候它的趋势竟然不同,很多人使用时都不知道,只是因为“该条线正好与价格出现的位置相同”就认定这个趋势很准。
使用原则是因为后来的价格验证,而不是事先的标准模式,因为没有了标准模式的设定,就会形成事后“看图说故事”,唬一唬初学者或是不明就里的人可以,对于研究得更深入的人,反而会认为他对趋势线不甚了解就开始使用,而且还可以大加评论,还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就形成笑话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因素,因为不了解趋势线而错误的使用,又如何可以将趋势线用得好呢?
四、 趋势线正确的趋势研判应用:
最近有朋友将他的趋势线切图然后谈到周三压低到趋势线平行通道的下沿,所以具有反弹的机会,将标准K线应用两个高点画出来的趋势线,然后依据两点之间最低点画出平行通道,图形如下:
依据这样的图形当指数跌破下沿的三天内可以抢断买入,从上面图表来看,几乎是完全反映了市场的状况,当然依据平行通道的下沿线买入也算正确。若是改成对数K线,结果就会不同,如下图:
这两个图形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收盘点没有跌破平行通道的下沿,第二张图形却出现上盘点跌破平行通道下沿,应该根据那一个为标准?一般的分析者基本上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以这样的简单关系说明,如何可以说得清楚呢?
如果将高点构成的趋势线改为收盘价构成的趋势线,也一样用标准K线与对数K线来判断,结果截然不同,如图下:
上面两个图看起来似乎差异不大,其实是有影响的,只是因为肉眼不容易辨别,所以似乎没有感觉有差别,其实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以两个高低切出的下降趋势的平行通道就有很大差异,这个就是应用上的细化不同。
所以,到底是“两个高点画出来的下降趋势平行通道”比较合理也准确呢?还是以“两个最高收盘价画出来的下降趋势平行通道”较为合理也准确呢?请继续的观察与判断应用,你会发现原来还是“以两个最高收盘价切出来的标准K线下降趋势平行通道”更有参考价值,应用的效果更好。
如果在推演过程中进行修正调整再修改下降趋势平行通道,你会发现还是以收盘价构成的趋势线最有价值,这个才是分析与判断的基准。
简单的一条趋势线竟然有那么多内在的差异,说明在技术分析领域中有随时说说的应用,也有很关键的应用等,就看你对技术分析领域的认知及要求到何等高度。
以下图形依序为上证指数标准K线趋势线图、上证指数对数K线趋势线图、上证指数收盘价标准K线趋势线图、上证指数收盘价对数K线趋势线图,请对比使用,观察其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