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理论》均价线应用论证的基础
(2009-12-13 13:28:41)
标签:
股票 |
《麦氏理论》不仅只有量潮的应用,还有价格的应用,其中量潮在应用中设定的比重只有40%,而价格比重达到30%,从设定的条件上已经说明虽然量潮很重要,但绝对不可能超过整体分析的一半,但是当结合价格以后就会超过一半以上,而且是绝对多数的差异。
另外30%其中20%主要是偏重在瞬间变动的决策应用,因为任何市场在操作时从来就没有绝对如此的模式,常常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不注意的时候一个利空或是利多就改变了原来的运行轨道,这样形成的瞬间转变常常叫投资人措手不及,所以在设定上使用了20%比重的反转点,意谓一定要关注反转点的条件设定,因为只要在运行中进入任何一个关键要点时常常就会产生反转,后面本栏会进一步说明。
对于指标的使用比率只有10%,不是不重视指标使用,而是所有指标的公式设定几乎都与收盘价及成交量有关,所以当有了均价线及均量线基本上已经可以涵盖了指标,因此不看指标一样可以操作,只是技术分析往往吸引一般的投资人主要还是在“事后”使用指标来解释时,几乎都是百分比的准确,完美无瑕,使到很多投资人常常只会应用指标的交叉助涨,或是交叉助跌的关系简单应用判断与辨别。
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因为多数人都会选择最简单的事来做,复杂的都不愿意多了解,有一些聪明的懒惰者就会说成:“将复杂的分析简单化。”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距离真实状况可是差异很大。因此,《麦氏理论》在推演过程中发现这些状况以后将之改进,指标的应用只占了10%。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其实,在统计与归纳以后发现,平均成本才是最好的分析方式,其他都是辅助或是配套应用而已,不过困难的是如何辨别不同周期的平均成本,因为周期不同他的耐压力、抗跌力、承受度、忍受度、心态上完全不同,追求长期利益者的使用方式与短线操作一定是截然不同,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简单道理,因此最困难的是不同周期心理结构的体会与了解,所以《麦氏理论》在这个部份着墨最多。
说真的,以其将《麦氏理论》视为技术分析,其实它更多是心理分析,因为将不同周期投资人的心路历程及心理结构的状况变化与演绎,设定在不同周期的均量线及均价线加以解读,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完美的解读盘势变化。
更重要的是:《麦氏理论》绝对不认为这样的分析一定万无一失,因为只要有须臾的闪失就会犯错,所以很重视每一个过程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同时《麦氏理论》也不会排斥其他的理论分析,也从来不会认为其他分析就是不好,或是《麦氏理论》比其他的好,因为从来不会去比较,只会谈到彼此之间的差异,至于是不是“比较”就看你从那个角度来谈。
在任何分析中,在答案与结果没有出现以前,根本就没有一定的对与错,即使暂时的结果出来,只要没有认赔、认输砍仓卖出,也不见得就是错,也许今日的大跌会创造日后的大涨,也可能因为今日的大涨会造成他日的大跌。
所以任何的分析都没有“绝对论”,只能说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于“因人制宜”,因为同样一个状况可能因为发生的地点不同,最后的结果与关系影响都不同;也会因为时间关系,前面发生时影响最大,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根本就没有影响,也许麻木了;更有可能因为人不同而有差异,因为不同的人看同一只个股、买同一个价位,也许他赚钱,而你没有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