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以掌握的范围内操作
(2009-10-26 17:28:17)
标签:
股票 |
作者:亮话天窗:
《麦氏理论》的推理分析基础设定在均量线及均价线的关系上,依据平均值的关系找寻市场在某一个阶段的平衡点,例如量潮有量潮的平衡点,何时应该大量?或是应该缩量?何时属于蓄量?何时有属于滚量?当然还有换手量等等,只要说明的就是每个不同阶段中间的平衡关系。
因为参与者的条件状况不同,所以会衍生出各种不一样的操作行为模式,当然这样的行为模式就会显示在量潮的基础里头。例如喜欢短线操作者的心态关系,或是中线持有者的观念与看法,还是长线持有者的观点,尤其是基金法人机构或是政策指示投入的资金等等,这些都有必要细分他们之间的作用与关系。
有些时候是短线占有优势,有些时候是长线发挥影响力,但是更多在平衡市中如何把握等。其实这些条件重点还是在设定的计算或是估算的标准,坦白说很难简单的认定就一定如此,因为每一个不同周期的操作者,或是每一个不同期间参与者他们的心态很多时候很难说得清楚,所以当然就无法轻易认定必然是哪一个重要,或是哪一个影响谁?
假如将它当成学问题来谈,那么问题就复杂了,总是会将很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这样才有可以谈的内容,因此《麦氏理论》将所有状况归类成均量线的关系,然后依据市场习惯分成5、10、20等三个属于中短期的量潮条件说明,以此作为短期的量潮变化状况加以演绎。
当时常常却是长期的均量线主导了长期趋势,也决定了最后的变化与演绎,所以一定要特别关注长线或是长效的结果,不能因为使用中短线而只有看到短期的作用。所以因为追求的是长效的利益,所以一定先以长线作为基础,但必须顾及短期利益的把握,因为每一个投资人都无法承受超过5%的波动,即使在未出现5%波动时他总是信心满满的说不会担心,但是当真是状况出现以后会让他开始信心动摇,最后就会改变他的立场。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其实就是因为这样的改变才成就市场行情的变化,也更显示人性心理脆弱的一面,才有故事可以讲,才有多与空的差异,所以这样的现象本来就应该出现,但又必须抑制这个状况常常发生,所以时不时就出现操作之间的矛盾等等。
说穿了,股市的分析更多就是市场心理的分析,更多的说明其实是心理的说明,只是每个周期状况的心理因素不同,所以要完整的掌握本来已经不容易,再加上参与群众的不同,产生了多样性与多变性,最后就更加难以分辨清楚,也很难讲得清楚。
其实还有一个状况就是简单的价格模型分析,这个部份是投资人最关注的,而且每一次周期的转变时,均价线形成的变化比均量线来得简单明了,因为涨就是涨,跌就是跌,只要价格的涨跌就可以论断,所以价格的波动自然衍生出很多其他因为价格关系产生的分析模式与套路,这些套路虽然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使用,但是只要符合多数时候可以使用就有价值与意义,所以就构成很多价格分析的方法了。
价格有价格应用的方法论,不过不论什么关系,最终都要用在《麦氏理论》设定的“分析三部曲”内,它就是针对量与价的分析推理模式的设定,因为推导所以衍生出很多关系的应用,每一个关系都有它的关键时刻的应用,其实每个周期应用的时刻与机遇当然不同。
分析三部曲界定清楚以后就必须放在“操作三部曲上”加以解读,如此才可以清晰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论证市场的状况。只要明了分析三部曲,就可以轻易的从量潮及价格变化中推估,虽然不能说这样的推估一定是100%的准确,但是从很多次的分析过程中加以演绎,证明这个方法还是在所有分析方法中最俱有推理分析基础及操作使用的价值。
因为它可以告诉你根据那些条件加以推导应用,最后会得到哪些论据,这个才是分析与操作的重点,只要明白这些关系,就可以完整使用《麦氏理论》。其实任何分析都不可能有明确的定论,因为不能仅仅因为一些数据分析就可以做到含盖所有条件的定论,股票市场会因为任何一个大大小小变数的投入而出现条件上的改变。
所以《麦氏理论》不建议短线的操作应用,会更重视趋势的把握,因为任何股价的波动都有一些规律,而股价波动就会围绕在这些规律中运行,即使短时间内偏离了轨道,但最后都会重新拉回轨道中,所以只要依循价格波动的轨道进行演绎,基本上已经可以掌握股价的脉动,绝对不可能完整有准确的推导股价的波动范围。
但是可以因为在轨道范围内推导而得到应该有的状况演绎,不可能可以解读所有个股状况,但是大体上可以应用各种方法加以推导而接近股价波动的可能状况。所以本栏强调,不可能掌握所有行情的判断,只要针对你有能力把握及熟悉的部份操作即可,这个才是重点。
有了这个条件后才是进入十大战法应用,从实务操作中区论证,更可以说明一个理论的优良与拙劣,用这样对比任何一个分析方法,就可以清楚看出分析方法的良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