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顶得住利空的持续释放吗?
(2009-09-27 02:34:26)
标签:
股票 |
市场总是一个持续的习惯,当上涨趋势完成时任何的消息都会往多头的角度去解读,所以常常在每一次上涨过程中总是有这个消息或是那个消息,即使已经使用过的消息再释放一次,还是俱有威力影响的利多消息,而且还持续有效。这个状况说明市场已经绝对偏向多头的思路与优势进行,才会如此持续有效的发挥多头的持续借题发挥。
转入空头趋势以后,这样的状况正好倒转过来,总是感觉到特别多的利空,好像这一刻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利空,就算不是什么利空也会在某些心理作用下被利用,只要有人不断的重复“狼来了”的消息,即使是假消息都会被刻意放大,最后产生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因素其实说穿了就是杯弓蛇影,因为一朝被蛇咬啦!
很多时候不是你有没有信心的问题,而是市场有没有信心,因为你一个人有信心没有用,你无法阻挡下跌,也无法因为一个人的力量而扭转乾坤,无法左右市场,所以必须顺大盘的趋势去解读。这个时候你更要注意保持一个平常心的心态,绝对不能因为自己做多,所以固执的期待多头的发挥。
此时市场常常会出现一个很重要也常常重复出现的错误,不断去解释下跌已经完成或是跌很多了,甚至于会从成交量萎缩的角度解释已经出现“底量”或是“低量”,甚至于是“底部量”的看法都已经出现。总是会试图为初步下跌的行情给予安慰式的解读,期待会因为这样而形成对多头有利的局面。
这种不顾大势发展,一昧偏多的心态才是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总是希望多头会在那里构筑支撑,总会期待政策这个时候也配合一下。犹有甚者会说只要政策指示或是释放一些利好消息,那么多头的反击就会开始,而且还绘声绘影的说明政策市如何做多。
其实这是心态有异的说明与应用,总是以自己的看法及期待去说明行情,漠视市场的供需状况去看行情。其实不管是政策因素,或是市场因素,或是其他相关的因素,这些都只是构成市场最后结果的一个因素,最终会糅合成一个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就是只要你从“供需关系”去解读市场,这样已经足够说明市场的因素。
倘若你太过偏向谈政策,从本栏的经验来看,你有多少谈政策的条件呢?不过是从看到的新闻片段,或是一些财经的谈话加以摘录他人的观点发表,然后你也依样画葫芦说一遍而已,真的是你对政策的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吗?你真的确实知道政策何时要释放那一些利好吗?基本上99%的状况是不可能,因为你不是政策的决策者,所以你不可能谈论政策的制定。倘若只是简单一句话:“政策是支持做多的”,难道其他人会不知道,只有你知道?还要你提醒不成么?
假如你是一个被认可而尊敬的经济学家,你总是可以发表自己研究的观点,而不是作为政策风向球的测试者,你可以扮演一个评论者的角色,从你的专业角度出发一定会评论得很好,但是从真实经济发展的实务基础来看,对于政策的制定及行政的效率与效果的推动或展开,可能你是一筹莫展,你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过就是因为掌握一些数据资料然后加以评论而已。
评论者那么多,在芸芸众多评论者中,也许最后答案你是对的,但从统计上来看,也就是比率不及4%的成功者而已,更多的是失败,所以经济学家也有很多是错误的。当然,本栏没有否认他们的功能与作用,只是从“人”的组合比率来看,只要是“人”参与的活动,总有80%是错误的。
所以,谁敢谈政策?你能有多大本事解读政策?不可能吧!那一个经济学家可以真实准确的分析经济发展呢?不可能,因为任何经济发展也许在三个月的周期里头出现变数以后,其结果值马上改变,这些变数都是历历如目、比比皆是呀!
所以最后还是回到市场供需问题的解读上而已,而且只能在未来三个月中解读才是实际最好也最有效的解读周期,任何试图去解读未来半年或是一年的行情发展,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不自量力。
以上的说明不是要去指责什么人?重点在于如何务实的去看你可以掌握的时间周期内发生的事物,这样已经足矣!假如你还是感觉不够,期望可以看长一点的周期,请问有多少人曾经对过?对过者几稀。那个说对的人常常在你有意无意之中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总是等到结果出来以后才依稀记得似乎有这么一个人曾经讲过这样的事物或是预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依据60日均量线及均价线周期演变,目前已是偏向跌势,对多头是极为不利的趋势,而且会常常出现非常不利的利空消息,也许动不动是那家上市公司在年初如何投资,如今出现怎样的亏损;或是在之前隐匿亏损的信息,最后实在藏不住,开始一一曝光;或是因为试图处理亏损,结果越是试图隐瞒越糟糕,最后只有东窗事发而引爆。
过去太多这样的例子,估计历史一样会重演,即使不是本国出现的利空,从国外传导过来的利空也会常常造成瞬间的下跌。你不要不信邪,很多次的故事都是这样上演,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故事一样会发生,要问多头是否顶得住利空的持续释放,应该先问自己有多少承受能力?或是你愿意承受多少利空的折磨?
我想这样会更实在、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