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低量就一定是底部吗?
(2009-09-26 10:32:45)
标签:
股票 |
周五出现急速的缩量,这个成交量只有810亿元(以宏汇软件为主),这个成交量仅比3月16日当时的成交量613亿元大一些,当时的指数收盘在2153点以后,开始形成逐步上涨的动作。两个缩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两次缩量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呢?这些相同与不同点对行情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从相同关系对比,此次的成交量萎缩与上次相同在于缩量的速度与比率,这点相同但不代表会因为这样儿形成相同的涨势。市场习惯用多头思维的改变去解读缩量,可惜没有完整区分条件的不同,或是区域位置不同产生的结果会不一样。尤其是调整周期的缩量条件与下跌趋势形成的缩量是不一样的模式。
如果缩量是形成市场交易的近乎窒息,那么这个成交量可以视为窒息行为,它本身就是市场性因素,但是这个缩量如果有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即将进入长假节日的效应,引发长期买盘不进场,加上习惯抢短的短线多头也多数观望,那么成交量一定会在瞬间急速减少。更重要的是假如形成很难获利,或是几乎是没有利润可言,或是一进场就注定亏损,完全没有赢的机会时,也是成交量急速萎缩的主要原因。
所以这次的状况属于看不到明显可以获利的机会所以暂时缩手,与3月16日的状况时候的乐观条件完全不一样,当时是已经看到目标,只是还没有形成集体的认同,所以等待进一步认同后的发力,所以两次相比的缩量程度虽然性质相同当本质还是有所不同。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更应该要说的是两次不一样的状况,因为这个才是未来市场产生变化的关键,不能只是一昧的看到缩量就认为是一样,或是一看到缩量,或是低量,就认为是底部量,这样的观点更应该商榷。这次缩量到底与之前的缩量有哪些不一样的呢?从《麦氏理论》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种:
一、本次的缩量是在爆出1800亿元区域大量经过27个交易日,再进行另一段27个交易日修整后产生的缩量,这样的缩量本身的基础是无法化解潜在的卖压所以缩量,不是因为惜售意义的缩量;
二、缩量的时机不对,因为量潮时间周期的循环超过60个交易日,已经构成“扣高量潮阶段”,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积极换手量,不是期待以缩量来确立筹码的稳定,所以这样的缩量反而表示没有承接力道;
三、高量潮之后进入调整量,指数也形成反弹后还在缩量,这个也说明该缩量的阶段早就缩量了,这个阶段是应该以蓄量后滚量的模式加以推动,不是再次缩量确认,否则原来的高位筹码还未来得及化解,现在又陷入再度套牢量的阶段,反而形成层层套牢,无法化解;
四、中长期均量线的趋势已经改变,此时的缩量反而构成加重中长期趋势量潮的压力,这样的缩量会让市场看不到希望,进而对市场产生失望,当失望的氛围持续一段以后就会构成绝望的卖压产生,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改变;
五、对比长期均量线的关系,虽然扣减的是1550亿元的水平量,但是如此的缩量也说明量潮开始进入长线的量压,倘若连长期投入者都会陷入卖出没有承接时,这样的卖压加重会构成更大的破坏,虽然周五缩量810亿元是长期量的52%,但这个缩量表示长线没有承接盘,产生破坏影响更甚于过去;
六、请看看5、10、20、60、120日均量线已经形成空头排列,这就是“五雷轰顶”形态,表示再次下跌随时会发生,那么多头如何化解?目前连5日均量线的压力都已经造成多头不敢进场,当10日均量线在下周加速下压,短期投入者都没有利润,形成的量压会更严重。到后续进入60日均量线交叉120日均量线时代表更大周期的量压,这样的循环时间周期会非常的长,对多头不利;
七、假期效应对多头资金的应用非常不利,一是周二卖压会加重,因为资金转出的实际需要,那么10月9日呢?不是更麻烦吗?是的,这些都是造成市场卖压进一步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买盘不愿意进场,这个就是缩量的最大原因,因为休假时间太长;
八、国际股市的不稳定,从条件判断,近期港股、日股、美股、欧洲股市都有普遍走软弱化的迹象,尤其是日经指数,接下来是港股,从《麦氏理论》周线上判断,港股的高位已经形成,后面就是下跌,等到10月12日再开市时,也许国际股市已经领跌好几天,那么假期都过得不安稳,何必呢?这个也是造成缩量的原因。
应该还有其他更多原因,不过以上这些原因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多。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还是要等待事实来验证,从《麦氏理论》时间周期关系判断,下周二开市,乃至周三或是到10月9日,都是多头难过的日子,还是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