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

标签:
藏书情感 |
分类: 有所思 |
http://s5/bmiddle/4a8b38daha7288c89e1c4&690圣玛丽海滩上的船
野莽在《怀念一种中国的批评方式》中说:中国的古人一见好诗好文,也顾不得保持页面的清洁,往往信手写下心得体会,卷前便是眉批,卷后便是尾批,卷侧便是旁批,字里行间便是夹批,题下便是题下批,把一卷书涂抹得丹黄一片,那书离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也就不远了。读到这里,我心下大快,拿起笔在旁批:哈哈,我的书都如此。
这番话正是我对待书的态度。实际上,许多人读书不是这样的,他(她)们都怕把书弄脏,从始至终都将书保持的崭新如初,一个字都舍不得往上写,一条线都舍不得往上划。这是他们的爱。翻开我的书,随处可见野莽说到的涂鸦:扉页先是开始读此书的日期,正文里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字旁句尾,字里行间,段前段后,见什么说什么,有多少说多少,处处是我随心所欲的无所顾忌的字迹,每每批完还要写下批注的时间。读完还要记下阅完的时间。有时候,读一本书,感觉太强烈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还不能尽兴,非要将心中的一些话说出来,于是再写一篇恣肆畅意的文字。至此方可放手,可以和书慨然道别,最后放心的将它束之高阁。这是我读书的习惯,由来已久,无师自通。
所以我读书很慢。边读边在心里咀嚼琢磨。像放电影一样情景再现。神游为书里的人,反复体味书中人的心境情怀,为他喜为他忧。因为喜欢,有些字句,在心里过好几遍;因为好奇,要把每个情形想个清清楚楚;因为不解,要反复琢磨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那些随笔是我与书彼时彼刻的心灵清泉。
一本书读下来,早已不是刚买来时的干净如新,里面处处是我闲云野鹤般形踪不定的笔迹。它早已变得丰厚澹美。我享爱这样拿着笔读书的感觉,那是我彼时彼想的真实。读完再翻开,是一种幸福满满的感觉。
每个时期的书都有不同。它们是我读书到一定时期而生出的精神需求。书中涂雅是我一路走来的沿途风景。我不借书读,借来的书不能用笔为所欲为。我不在网上下载电子书读,那样的文字让我没有相对倾心的贴切感。所以我的书都要自己买来读。
一本书,可以似闺蜜一样的说悄悄话,可以如遇到千里知音一样相见恨晚地懂得,可以被它灵动飘逸的文字瞬间击中软肋,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透彻清醒地直抵人心。一本书,是我与它的默然相对。一本书,我与它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本书,是我将它私藏后的寂寞相守。
一本一本这样的书静静地藏在我的大书橱里,里面有作者的一颗心,还有我的一颗心,真实清澈,我怎么舍得让它们风流云散呢!我要将它们私藏。
以前我有一本茶书,是我初学喝茶时老公为我买来的书,图文澹美。拍出的茶叶形美色佳、紫砂壶精美绝伦、素瓷小盖碗淡花白地。那素瓷的白温良光润,闪着气质的光泽。书中并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文字来形容那瓷碗。除了茶史,赏茶鉴茶,还有茶道,茶艺,茶诗。在茶道的一章里,我像初饮佳茗甘露一样在“清、净、和、静”的茶理下面用笔划了横线。这些文字如甘泉一样直抵人心,并过目不忘。“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诗就是在这本茶书里学到。这本书,后来却被来家里喝茶的人借走,几年过去了,再也未曾提起,更不用说还书。可我每每想起这本书,总还残留一种隐痛和怀念,更觉它是一本好书。再不肯借书给别人。
后来又有人借书看,开始不借,软磨硬泡,直言不讳规定了还书时间才借给她。书借出去的日子,一直担心,担心书有去无回,担心书被弄丢,盼书早日还回来。恨不得买一本同名的新书赠她读。这些心思,老实说没人能懂,不爱读书的人更不理解。我的书不一定是一本好书,可它岂是寻常一本书?我真不愿借书给别人看。故文字记之为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