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去的生命如昨日烟花

(2009-02-11 19:32:22)
标签:

悼念

心情

分类: 丹苗日记
离去的生命如昨日烟花
2007年6月16日在“广东流行乐坛30周年大型颁奖典礼”上,左起是广东电视台张惠建、广州电视台李锦源、广东电台谭天玄、广州日报陈丹苗、广东电视台王乃斌、省文联陈中秋、羊城晚报黄兆存、羊城晚报何龙、珠江经济电台周郁、广州电视台薛芳芳、广州电视台宁肖周、广东电台马国华在台上领奖(杰出传媒奖)。

离去的生命如昨日烟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次流行歌曲颁奖礼上的愉快留念。(左起为北京《音乐周报》老总、广东电台马国华、羊城晚报黄兆存、歌手陈明、广州日报陈丹苗、亚组委宁肖周。)
离去的生命如昨日烟花
1996年,黄兆存(左一)、钮海津和陈丹苗在采访韦唯。
离去的生命如昨日烟花
2009年1月16日在同行杨和平摄影展上合影。左起为南方电视台邱戈、老部长邹启宇、陈丹苗。


 

春暖花开,心却不如窗外的阳光般温暖。

 

自从原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先后任《南风窗》、羊城晚报老总)去了以后,业界已经多有感慨。年前,又惊悉南方电视台副台长邱戈意外车祸身亡。出事前的两天,还跟邱高兴地相聚在一个同行摄影展的开幕式上。听到恶讯后,久久不能相信邱的离去是真实的。年后上班第一天,就收到晚报枫的信息:上班第一天就有坏消息,黄兆存去世了。看着MSN上这一行冷冰冰的字,惊愕不已,“啊!”的一声,惊动了办公室的同事,吃惊的嘴巴许久不能复原。老黄的离去更是令人不可思议,难以接受。

 

那些天,我的手机来来回回说的都是关于老黄离去的事情。虽然年味依然,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同行们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我一直不敢太多地去回忆与老黄一起的日子,因为太熟悉了,所有的事情一旦抹去了记忆的封尘,就会历历在目,如昨日烟花,绚烂而又归于寂寞。昨日南都发表文章《广东流行乐坛再无那支健笔》,纪念逝者黄兆存。文章中提到了我,引起了我对昔日情景的几多回忆,不胜唏嘘。

 

正如文章里所提到:“--------由此,黄兆存与羊城晚报的吴琪琅(已逝)、南方日报的丁冠景、广州日报的陈丹苗,被号称当年广州三大报的活跃文化记者。”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也很活跃,每天愉快地忙碌着,采访、写稿、看演出、吃饭聚会,再采访、再写稿、再看演出、再吃饭聚会,忙得充实,忙得很有满足感,这就是那个年代记者的生活。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快的小记者在岁月的磨练中渐渐地变成了大记者、名记者,一个不小心,我们都成了羊城“名记”。过了许多日子,如今对“名记”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旦成为了“名记”(并非突击而成的),那么,也就意味着离淡出不远了。

 

记忆中的黄兆存,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他凭着自己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水平,在业界赢得了良好口碑,这是不容易的。其实精英也罢名记也罢;老总也罢台长也罢,到最后行内认可的,还是个人的专业精神。这是我从几位同行不幸的早逝中得到的认识。

 

写作此博文时,南方日报的同行又来电询问老黄事情,文艺部一位当年一起跑文化的主任说,他整个晚上不能入睡,至今还不能相信黄兆存去世是真的,一个大活人,怎么说没了就没了?是啊,面对生死,面对灾祸,我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只能相信命数了。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有很多美好的预期和憧憬,也正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可预知,人也就显得特别的软弱和无力。那么,趁着还能把握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做自己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比如拥有一个好的心情,看一次美丽的日出,出门去一趟心仪已久的地方,记录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字,哪怕是吃一顿精致的晚餐,喝一杯香浓的咖啡,穿一件漂亮的衣服,等等,都是对生命积极的回应。人生苦短,千万不可委屈了自己。《南方窗》的老朋友 “恶人谷主”在曹离去的日子来电说:哪件衣服最靓,赶紧穿哪件啊!话语之间,及时行乐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从今天开始,每天早上起来学会对自己说:又有新的一天,感谢上帝,感谢生活,过好每一天。

 

附《南方都市报》

广东流行乐坛再无那支健笔
2009-02-10
○逝者·黄兆存

  1950年11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80年初进入羊城晚报当文化记者,1994年评聘为主任记者。曾担任羊城晚报科教文部副主任、新快报副总编辑、羊城晚报要闻部副主任、地方新闻部副主任等职,曾两获广东省好新闻奖等奖项。2009130逝世。

  灰色齐膝风衣,背着挎包,开小摩托车进出于各种采访场合……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羊城晚报记者黄兆存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常见形象。

  如今,这一幕已定格在历史深处。在130日傍晚,这位亲历广东乐坛成长的老记者,在烟花寂时,悄悄消逝在公众视野。

  近日,数百人赶到广州殡仪馆,送别他最后一程。

  小时候,父亲送的一台小收音机,令黄兆存萌发音乐爱好。青少年时期,他便懂得自制二胡,往后又喜欢上音响。在旁人眼里,他是“不折不扣的音响发烧友”。

  每逢工余时间,他总喜欢与一班音响发烧友到荔湾北的陶街、将军东的二手电器店铺淘音响,从凌晨两三点一直淘到下午五六点。家里的大书房,除了书籍唱片,便是码得齐齐整整的收音机及音响。

  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年方而立的黄兆存通过考试,从广州市文化局进入羊城晚报,专跑科(学)教(育)文(化)线。其时电视机、录音机都还不普及,广州夜晚最时髦的玩乐便是“音乐茶座”。由此,黄兆存与羊晚的吴琪琅、南方日报的丁冠景、广州日报的陈丹苗,被号称当年三大报的活跃文化记者。

  1985年,吴琪琅、黄兆存、丁冠景等以广州市文化记者联谊会的名义,举办“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比赛地点设在其时羊城大街小巷常见的音乐茶座。大赛评出本地十大歌星、十大歌曲,大力倡导原创歌曲。当时活跃在广州音乐茶座的轻音乐队、歌舞团、茶座歌手都参加了比赛,著名的音乐人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兰斋等就是从那次比赛中脱颖而出,从此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的。

  “那时候,我们与歌手经常见面,与音乐人一起在沙河顶的大排档消夜……大家谈创作、谈打榜、谈演出,大家的交往就像兄弟姐妹一样……”陈丹苗曾在博客回忆。陈小奇则说,“他与广东乐坛捆绑在一起,见证广东乐坛的发展。”

  在任文化记者10多年,黄兆存写了11集电视系列片《广东流行音乐没有神话》等有关乐坛的文章。所著的报告文学《曲水东流》在1996年获得“中国流行歌坛十年成就奖”,2007年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庆典中,他亦摘得“传媒界杰出成就奖”。

  逝者远去,生者长思,忆及黄兆存,著名主持人侯玉婷表示:“他一直在鼓励我……我总感觉,有一天他还会再来采访我的。”

  本报记者邱永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