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的故事

标签:
潭柘寺故事神秘光球传奇潭柘寺志文化 |
潭柘寺的故事
龙扬志
怀远桥和山门
潭柘寺秋色全景
潭柘寺下塔院
牌楼
毗卢阁(双层)
石鱼
大雄宝殿鸱吻、金链
金镶玉竹
一
最先听说潭柘寺的名字,还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郁达夫思念深秋故都,潭柘寺的钟声就在他梦里敲响,那种清朗绵延的意蕴,令人神往。作为一所皇家寺院,潭柘寺与历代名流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渊源,它们或洒布在楼台亭轩间,或镌刻在碑匾牌廊上,或弥漫在朱栏碧瓦的庭院里。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去追逐时光的痕迹,一草一木,一碑一石,可能都会牵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千七百多年,已经悄然隐藏了太多的故事。
与文化界和出版界流行的老北京的故事、老北大的故事、老字号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系列”相同的是,潭柘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相比之下,潭柘寺产生故事的因素要丰富得多,“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更何况它和无数皇亲国戚那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述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飞短流长、道听途说的故事之外,那些关乎寺院历史和方丈身世的故事大多见诸经传,就是态度严肃的寺志,其中也有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原来潭柘寺就是一本浩如烟海的故事书。假使在寺里设置一门隶属于社会学的“潭柘寺故事学”的学科,向全国各地公开招收有志于此的研究生,一定会吸引不少青年才俊到这所真正的“千年学府”来深造吧。
故事仍然在流传,真相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反而变得无足轻重了,这一切,只因为潭柘寺的魅力。人去人还,空山依旧,与寺院相比,与寺院中的虬龙古树相比,或者与亮了无数皇朝的长明灯相比,个人显然过于短暂而脆弱了。时间对记忆的侵蚀是如此无情,清晰的逐渐模糊,简明的变得暧昧,迷团有如雪球,在幽暗的历史甬道两旁越滚越大。只要到塔林里穿行一次,你就会明白,这每一座宝塔的下面,曾经埋藏着多少亦真亦幻的传奇故事,仙风道骨、非凡事迹连同日常琐碎,如今一概只能向年复一年的风雨索寻答案了。
二
我几乎可以确信,我们对答案有着别样的痴迷,我们必须给悬在心中的疑团找到一个恰当的说法,不然所有的日子都会过得底气不足。这或许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对于人的最显著改造,就像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理直气壮的质询一样,“拿证据来”成了回击种种猜测和犹疑的有力武器,尽管我们也知道,有时拿不出证据的事情未必就等于不存在。因为挂职锻炼的机缘,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门头沟区文联主席张广林带领我们一行四人怀着同样的好奇向潭柘寺寻找一个现代传奇故事的答案:2008年3月21日晚,潭柘寺出现了不明飞行物(UFO)。
关于不明飞行物的所有传闻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可能是从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开始,人类一改过去的做法面对不明飞行物,虽然满腹狐疑,但又不敢掉以轻心,毕竟它是关系到另一个星球和栖居其中的所有高等与低等生物的头等大事,更为重要的是,假如地球遭遇到外来生命的挑衅,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出回应?限于文字的记载自然不会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是当它在图片中、摄像机中展现它的踪影,那情形又如何?“潭柘寺出现不明飞行物”的视频监控录像被好事者发布到新浪网上之后,短短三天之内有超过一百万人点击观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数十家媒体在第一时间里报道了相关消息。与众网友停留于想象和推测不同的是,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诉诸实证的方式希望借力于科技来来破解其中的奥秘,但是这有多难?《北京晚报》2008年4月25日第13版以《现场“月光”试验未解迷团》为题进行了对神秘“光球”的追踪报道,部分文字可以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监控录像再现神秘光球
晚9时许,记者陪同朱进(北京天文馆馆长)前往潭柘寺,北京UFO研究会秘书长周小强已先行赶到,在寺门口的“嘉福饭店”里,记者看到了事发当天的完整版监控录像:18时54分32秒“不明物体”从监视器上方移入,缓缓下降,发出伞状白光,其时伞形部分向下;18时55分,物体移至屏幕中央,变为发光球形。工作人员查看监视器附近未发现异常。18时58分22秒,当另一位工作人员带着手电筒前来查看时,物体呈伞状光芒,其时伞形部分向上,自屏幕下方移走;19时01分22秒物体自屏幕右上方再度出现,呈伞形光芒,伞形部分向右,于19时02分46秒自上方移出屏幕。
三种猜测均不成立
朱进、周小强前后用手电筒、激光笔作为光源反射摄像头,并在摄像头前的不同范围内来回走动,前者在监控视屏中显现的为一片白光,后者呈红色片状,不成点。第三个试验为用一根棉线吊细小木棍模拟蛛丝和蛛崽,在摄像头前轻微晃动,但屏幕中的棉线直径粗了三四倍,“蛛崽”也硕大无比。“从试验结果来看,这三种猜测皆可排除。”朱进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潭柘寺管理方已将“光球事件”印成宣传品发放,加之近来古寺的一处依山水路罕见地在春季涌现泉水,宣传品称“与释迦牟尼涅槃日有某种关联。”对此朱进等人笑而不答。最后,朱进、周小强与记者约定,合适的时候再上潭柘寺。
轿车从门头沟区文联小院驶出,奔西南方向而去,一路上绿草成茵,繁花似锦,当汽车从笔直的高速路拐入两旁参天古树林立的盘山公路时,我知道离潭柘山已不太远了。京西多山,且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汉代这里就成为军事要塞。如今,这里成为京城的生态涵养区,如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京都。穿行在九曲十八弯的深山茂林里,我似乎又回到了湘中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只不过这里处处可以见到现代性来临之后的身影,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度假村,点缀山间的小别墅,醒目的中英文指路牌,太阳能供电的路灯,高耸入云的输电铁塔,时时提醒人们这里分明是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只要时光倒流七十年,这里的情景又完全不同。“这一段路可够瞧的。像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又没有树木,甚至于没有一根草。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这一天东风特别大。平常骑驴就不稳,风一大真是祸不单行。山上东西都有路,很窄,下面是斜坡;本来从西边走,驴夫看风势太猛,将驴拉上东路。就这么着,有一回还几乎让风将驴吹倒;若走西边,没有准儿会驴我同归哪。想起从前人画风雪骑驴图,极是雅事;大概那不是上潭柘寺去的。驴背上照例该有些诗意,但是我,下有驴子,上有帽子眼镜,都要照管;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当其时真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来才好。”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游潭柘寺的尴尬遭遇,在如此处境中游玩,心情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难得的是先生还有这般雅兴。其实,这何尝又不是一个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写照呢?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当年的出行之难,我们确实难以体会了,朱自清先生费九牛二虎之力的大半天路程,半小时就被我们走完。
三
潭柘寺被群山怀抱,《潭柘山岫云寺志》中记载的森森之松犹在,只是野鹤没了踪影,多年来干涸的山溪也从山门前的古石桥下淙淙流过,可见这些年来环境保护的工作已经开始获得回报。置身其中,我才知志书上说的“虽纵横周匝无十里,而流连游赏可百年”并非过誉。在盘龙松下,我们碰巧遇到一尊刚刚由人送回的观音头像,景区工作见到张广林,立马请这位不请自到的文物专家前去鉴定,张主席仔细察看了头像,向在场的刑警和工作人员说:“从头像的发型、面部的造型以及工艺来看,它应该产自明代以前,距今至少600年。头像所用的材料是红砂岩石,这种石材只有北方地区有,而且多产自山西、河南等地,可以肯定的是,头像不是北京本地产的。而做工如此精美的观音像在北京极为少见。”到底是什么人把头像送到这里,又是如何把这个重达百余公斤的大石头在夜色中送来,留给人们的依然是个迷。潭柘寺管理处主任朴会来推测,如果是盗窃来的文物,应该不会送到这里来,是潭柘寺近年来的发展,让藏宝人对这里产生了信任,才把宝物送来,但是又不愿惊动太多的人,才采取了这种比较独特的方式。
进入当年的皇帝行宫小院,在两株如盖的千年银杏下落座,阳光斑驳,树影婆娑,大家一边品茶,一边听朴主任叙说神秘光球的详细情景,感觉十分惬意。朴主任表达能力出众,可能因为佛头的意外到来,他格外兴奋,出口成章。我悄悄地把录音笔放到他的茶几上,却还是被他发现了,不过他并不在意。他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说,自从2008年3月21日晚神秘光球降临潭柘寺之后,已经有数名佛教界著名人士闻迅前来寺院观拜,因为次日就是阴历2月14日,也即释迦牟尼佛祖的涅槃日,很多人认为这极具象征意味。而一个月之后,也就是2008年4月21日(阴历3月16日)这天,蒙蒙细雨滋润了潭柘山麓,数十年来在雨季都罕见的神奇的山泉涌出了滔滔泉水,绕寺环流数十日不断,重现了古时潭柘十景之一的“流水观音”、“飞泉夜雨”美景,因此已经有不少知名人士提议将每月的21日定为潭柘寺的吉祥日。朴主任故意神情庄重地向我们分析:两个阳历的21日对应的阴历分别是14日和16日,和数恰为30,也就是一个阴历月的“满月日”。两个21日出现的两种神秘神奇现象就这样与“满月日”喜结善缘了。“由于寺院得到了神秘的光和神奇的水,得到了阳光雨露,所以寺院就有了灵气。这预示着寺院及寺院周边地区都会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它为寺院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和谐、吉祥和福祉。”
在科学专家们将不明飞行物成功还原之前,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换个角度来看,这代表的正是一种何其美好的愿望,至少在这曲折的一千七百多年里,绝大部分年代人们是依靠期待和信念生活过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除了抵抗时光的蚕食,潭柘寺历经战火而独存,本身也算得上是一个客观世界中的现实版神话吧?要知道,在日本侵占北京期间,潭柘寺可是京西地区唯一的一座没有受到损坏的寺庙。
四
在潭柘寺的文化传统中,传奇色彩的故事随处可见。在《潭柘山岫云寺志》的开篇,就有关于潭柘寺的起源神话:“潭柘山怀有古刹,俗呼潭柘寺,随山而名之也。其址本青龙潭,所谓海眼。华严师时,潭龙听法,师欲开山,龙即让宅。一夕,大风雷雨,青龙避去,潭则平地,两鸱吻涌出,今殿角鸱也。”这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同出一辙,其实是应合着古代劳动人民那种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祖先相信,当他们改造自然世界时,人并不是孤独的。志书的作者神穆德其实相当清楚,他曾在寺志中深有感慨地说:“余谓潭柘之胜,固在山水幽奇,而殿宇适据山水之胜,崇基累构,掇拾于残垣废瓦之余,而规则聿新,俯视云萝,上插霄汉,庄严胜境,拱护皇都,西山梵刹屈指称首焉。住持之苦心,檀护之弘愿,莫大于是。后之人踵而继之,有增无废。使神龙让宅之灵迹万古长留,岂不伟哉!”言外之意,潭柘寺之所以成为人间胜境,还是因为人力所及。
晚清劳山佛僧释义庵有感于寺志仅至五代,之后则付阙如,于是本着“据事直书、不假修饰”的信史原则续作《潭柘山志》,其中他记载了一位没有方丈职位本来不能入谱的琮璋来琳法师,因为当时岫云寺屡遇凶年,僧侣以粥度日,来琳法师“见大众有不能下咽者,师悯之,乃发心置买香火地亩”,开启了潭柘寺置业购地的先河,从而解决了潭柘寺的一个最大的生存危机,也正是因为这个举措,潭柘寺后来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来琳法师时任潭柘寺监院,释义庵赞其“自来岫云旧规,监院、知客兼理内外诸务,师悉心筹画,事必躬亲,虽劳不倦。”最后,寺院出色的管理得到皇帝嘉许,于是大加赏赐,“际遇之隆,真旷代所希有也。”释义庵将来琳称之为“有志竟成者”的典范,而在历代主持中,这样的典范数不胜数。可以说,潭柘寺之所以得以延续一千七百多年,正是因为这种超凡的毅力和坚忍,才让这盏神奇的灯代代不熄。
与这些非同寻常的故事相比,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潭柘寺的人文色彩。作为一个激发诗情的佛教胜地,历代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丰硕的诗篇,这种独特的文学地理学在学术界已经受到人们关注,估计对潭柘寺诗歌进行专门研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在神穆德所撰的寺志中全诗照录的有一百零八首,还不包括吟唱相关景点的诗句在内。释义庵自己本人在续志中通过集唐人诗句的方式录有十八首,虽为集句,但诗意天成,可见其诗歌积累之深,造诣之高。如所集题为《瞻礼大雄殿、毗卢阁、楞严坛、观音殿诸圣境》的诗:
春去春来有底凭,(李绅)
雨余杨柳暮烟凝。(刘沧)
世情已逐浮云散,(萧静)
山色牵怀著履登。(卞霞)
绕廊行处思腾腾。(韩偓)
愿得身闲便作僧。(李涉)
诗歌既有浓郁的寺庙色彩,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志趣,像“世情已逐浮云散,山色牵怀著履登。”还可以见出山林中人对人生的领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与潭柘寺有关的这些诗歌体例多样,古体、律诗、绝句、行歌体以及赋体、四六骈文等;从内容来看,有寄友人的酬唱诗,有聚会的联句诗,有独抒情怀的咏怀诗,也有寄情自然的山水诗,还有咏史、咏物诗,都可以找到言文并茂的代表之作。尽管斯人远去,但留下来的文字足以让我们重新打开想象的空间,去和他们进行一番超越时空的对话。
是的,潭柘寺注定有太多的故事,因为它不仅是如此紧密地和佛教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且它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根据北京奥组委的原计划,奥运圣火的传递最后一站是从潭柘寺作为起点直接传递,之后进入鸟巢参加开幕式,出于平安奥运的考虑,这条路线实在太过漫长,于是缩短了部分距离。即便如此,从门头沟直接到主会场,依然是考虑到潭柘寺先于北京城而存在的事实。作为京都第一寺,它见证了北京曾经的全部沧桑,如今,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而继续见证。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凌晨2点 记于首师大博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