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程永新:只有整合才有出路

1、纯文学刊物的小众化问题,涉及到一个转向,这个转向应该和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不少刊物在市场的风浪中摇摆,不断改版以谋求生存。在文学遭遇市场的时候,文学刊物的立场应该如何调整?是背过身去,搞纯粹的文学?还是迎着潮流,追逐效益?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答:所谓的纯文学刊物的小众化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一个伪问题。中国众多的文学刊物是特殊年代的产物,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文学刊物自然渐渐边缘化。我们是否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干吗要那么多文学刊物?全世界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文学刊物?之所以我们的文学刊物还能生存一部分,那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市场大。文学刊物需要考虑市场,但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该干什么干什么。其实,文学是小众的,文学期刊是小众的,全世界都一样。
2、在国内提高稿费标准的呼声之下,文学刊物的转制也在悄然进行,许多文学刊物都处在财政补贴的断奶期,而单纯依靠订阅量基本无法存活。你如何看待稿费诉求、体制变动和市场冷落构成的矛盾困境?这种困境是否有其历史根源?又应该如何看待现行的文化政策?
答:作家要求提高稿酬的诉求是合理正当的,因为多少年来,什么东西都在涨,就是稿费不涨。严峻的现实是,国家不可能养那么多没有效益、对社会也没什么贡献的纯文学刊物,所以,我们只有淡然面对已经悄悄来临的结局。
3、当下的民刊,在多大的程度上凸显了一种文学的理想?我们总愿意相信,民刊代表了一种文学的良知和先锋探索的勇气。但存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这个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现时代的民刊,在多大的程度上已经被“注水”?民刊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另一种小圈子、类体制和逐利的方式?我们如何来看待当下民刊的迅猛发展,以及如何来校正民刊的发展方向,作为民刊的创办者或主持人,该秉持何种办刊的精神?
答:老实说,我对民刊了解不多,基本没有发言权。诗歌的民刊看的多一些,因为他们寄我。我曾经说过,真正的一种前卫精神,前卫意识,前卫艺术,那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所以,假如民刊办得代表了文学的良知和先锋探索的勇气,我举双手拥护民刊。但民刊的生存困境和对社会有多少影响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相比之下,纸质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渐下滑,在此种现状下,很多刊物也在传统的纸刊之外创办了相应的网刊。但我们发现,这些网刊并没有为原先的刊物带来更多的影响力,为何会出现如此现状?杂志、网刊和网站之间,应该如何多维经营,才能突破当下的困境?
答:网络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有一种美女迟暮的感觉。我以为,传统媒体应该也必须展开双手去迎接新媒体。至于如何经营磨合,那是需要探索研究的,谁先探索出一条路子,谁就率先占得先机。
5、经过十几年的历练,网络文学发展势头迅猛,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纯文学在许多文学网站已经被逐渐边缘。起点、红袖添香、榕树下等文学网站的崛起和改版,主要方向依然是言情、玄幻、武侠、谍战等长篇小说的连载收费。在网络生活的大背景下,作协体制以及国内评奖体系已经逐步接纳网络文学,作为一名杂志编辑,你是否预感到纯文学稿源以及新人培养会遭遇某些困难?文学期刊与网络文学会走向融合还是各行其是?
答:你描绘的情形与现实相吻合。不仅如此,还有文学发展自身也面临问题,纯文学的写作遇到了瓶颈。再比如断层问题如何解决,年轻人不读传统作家的作品,而青春写作又确实存在提高精神重量的问题。我的意见很明确:文学必须整合,只有整合才有出路。考察世界文学的趋势,像帕慕克的写作,融合了通俗的元素,而斯狄芬·金作为畅销作家,他研究的全是纯文学作家的作品,这就是整合。
6、你心目中理想的纯文学期刊是怎么样的?
答:具有前卫精神前卫意识又拥有大批精英读者。
程永新,《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