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背后—读《收获》同名专栏集《一个人的电影》

标签:
杂谈 |
一束光,从黑暗中的一个角落传来,遮蔽的尘封的前尘影事,被重新照亮。人类的情感记忆通过电影的那束光得以呈现。先锋作家清华学者格非在《乡村电影》把电影看做通往记忆之路的通道,对六十七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人来说,看露天电影的情感经历,是和少年时代的快乐和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以前对穿越时空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许一个偶然的机缘,一部过去曾看过的老电影像一扇门把尘封的历史打开,唤醒重历了过去的时空。过去和历史仍然在场,人的现在和过去同在。
今天,制造那束光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又是如何在历史与现实,图像与叙事,商业与艺术之间艰难地前行呢?
我对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电影的地下电影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地关注,正如意大利当代艺术评论家莫妮卡·徳玛黛在其亲历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中所揭示的那样,当代艺术是一种各自为战的运动,经历了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地下向地上的转变。贾樟柯、王小帅、娄烨也许正是电影这方面的代表,《小武》《十七岁的单车》《苏州河》是我看过多次的电影,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他们是中国另一种真实的现实,另一种图像和叙事,另一种有品味的艺术电影。
有人说贾樟柯发现了中国的乡镇,他的电影具有纪录片的真实品质,但是我感觉在这种真实性的内部,还有非常浓郁的隐喻气质,他表达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层面,是超越了商业技术层面的形而上表达,正如具有儒雅气质的贾樟柯本人。
王小帅与贾樟柯一样属于作者导演的一类,他们的电影不是改编自小说而是自己直接写剧本,他们的电影也可称为原创性电影,这种原创性力量脱离体制的力量密切相关,也是与崔健的摇滚,方力钧的绘画,栗宪庭的新潮批评具有相同的精神谱系,是一种精神谱系的同构,为避免艺术堕落为商业的感官化而孤独地坚守电影表达一代人的痛苦记忆。
《一个人的电影》一部分文章是格非、王朔、李陀、毛尖等作家与电影的情缘,另一部分是对贾樟柯、王小帅、田壮壮、娄烨、马俪文、焦雄屏等电影人的访谈。如果要想了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第二部分可能是最有价值的。访谈涉及电影与人生、电影人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尴尬处境、中国电影的现实与出路等话题。
黑暗中的那束光,敞开了过去的时空,也照亮了未来时空的多种可能性,也许从他们各自为战的运动,可以看到中国艺术电影和民族电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