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差一点就能打动西方观众
(2012-05-05 22:33:24)
标签:
杂谈 |
“南京!南京!”的镜头摇到了基督教的内容,而“十三钗”则干脆把剧组搬进了天主教堂里。这样的视角无疑会引起西方观众的很大兴趣,毕竟基督教(包括天主教)至今仍是欧美的主流信仰。如今中国的故事在西方越来越受欢迎,加上Christian Bale的表演,又是关于在教堂里发生的故事,必定会非常叫座位。但是这样的题材也给叙事者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描述不当,效果适得其反。就像中国人经常批评老外不懂中国,老外也会认为中国人不理解他们的信仰。
可惜的是,耗资巨大的资金投入在关键的信仰方面并没有带来足够的表现。
基督徒的基本特征就是“视死如归”,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检验基督徒的最好的方法。因为死亡只是过渡到天堂永恒生命的一道门槛。所以当世人悲号的时候,基督徒反而会喜乐,因为终于可以回天家了。然而电影中的这些女孩子们,没有一个是有一点点喜乐的。无不是战战兢兢,害怕到了极点。十三个女孩中没有一个表现出优秀的基督徒的样式来。她们凡俗的缺点倒是有所体现,比如说相互指责。
喜乐方面反倒是秦淮女做的好。有唱有笑,浑然不知死亡就在门口踱步。其实在困难面前,有时候小孩子往往因为天真反而更加无所谓,大人倒是会害怕,因为思虑很多。
主角书娟玉墨没有描述好,她最后把希望算是寄托在了这个西方人身上:“Bring me home tonight”“今晚就把我带回家吧”这句台词有点不着调。做爱的地点又是在教堂里,对于信仰来说,这有点亵渎的嫌疑。为什么一定要上床?为什么不能够克制?好莱坞当年拍的《国王与我》,Judy Foster和周润发主演,连手都没拉,不也挺好吗?即使非要床戏,把亲密的地点放在教堂外面,比如卡车里什么的,可能会好一点。
李教官根本不理解这个油腔滑调的神父是干什么的。那个问题问得非常生硬。其实,完全可以让教官象那个日本军官一样,对待西方人非常从容。民国年代,宣教自由,又在南京,什么世面没见过?
这是一个描述基督徒被凡人拯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引不起西方主流观众的共鸣。就凭这一点背景的缺憾,这部电影就拿不到“最佳外语片”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