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弄堂石库门旅游 |
分类: 海内漫游 |
由于老房子已卖,新家又要装修,不得已须在老弄堂的亲戚家里暂住两个月。
那是杨浦区近杨树浦路的一条小弄堂。刚住进去那会儿,真是不习惯。弄堂又窄又小,路面不平;房间采光不好,家具也都很老了,有种陈年旧气;对面人家的窗是伸手就能够到的,你说得有多拥挤?一出门就是满街小店铺,嘈杂得很,地上也脏。虽说生活上是方便些,但总觉得不舒服。想当初从静安区石库门搬到普陀西面的小区,费了好一阵才习惯近郊的冷清,如今回到弄堂,又要再重新适应老城区的局促了。
不过住在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体会到历史的感觉。以前在近郊那,周围都是新盖的楼房,整齐划一,不能有什么历史回味。这儿可不一样了,那些老弄堂里剥落了颜料的墙壁、静静守望的老虎天窗,轻易就能把人带往往昔的时空里。这跟《长恨歌》里的描述多像呵:“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住在新楼房读这些描述,感觉像在博物馆里看展览,是陈年往事,而在这里读,就成了十足的现实主义,一字一句,立马能找到来由的。在这儿更觉王安忆的笔法精妙,她实在是把上海弄堂的灵魂都描写透彻了。
从住处到南京路的单位很近,坐37路过去,一路看到的,都是上海的近代史。现在那一带正在拆迁,为造北外滩工程。虽然已人去楼空,但依然能从墙上残留的雕刻花纹上,看到它昔日的热闹繁荣。我真没想到,在这一带,也有这么多漂亮的房子。尽管细节可能不如法租界的建筑精美,可在我看来,已是颇有意趣了。从这些花纹上,你会忍不住猜想:这儿曾经住过些什么人?这儿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这样的历史感,在簇新的西区,是绝不可能有的。看到美好的房子就要被拆掉,心里是会觉得有些可惜。想来上海的变化是多快啊,我住过的静安区石门路(老石库门变商品楼)、现在的普陀西区(乡下变商业步行街),就有这么翻天覆地的扭转,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我没看到的呢。当然,我相信以后的北外滩也是非常漂亮,但还是希望能保留一些老房子下来,建成商业园区什么的,让人们不要忘记上海曾经的弄堂史。
以下图片来自上海弄堂网
夜色中的弄堂,别有意味
精彩的细节
黄昏的弄堂有种诗意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