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随便“亲自”也

标签:
现代汉语亲自吴小如文化词语用法 |
分类: 读书札记 |
http://s9/bmiddle/001mCOeizy7mNGiR6VG88&690
吴小如先生(1922—2014),原籍安徽泾县,北大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学养丰厚,文史兼通,性格严正,襟怀坦白,做人处事,庶几俯仰无愧怍。我喜读吴先生的文章,那一种文字里的博学多识、儒雅醇厚、古典意味,令人留恋不已。
吴先生晚年对书报媒体上语文常识类差错,纠误指谬,详说因果,在学界中某些人看来,近乎浪费时间,自贬身价,但我觉得,细事中亦有大道存焉,吴先生此举,对规范母语使用,提升国民素养,不可或少。我个人,读吴先生此类文章,总能受到很多教益。但智者千虑,难不一失,吴先生自己的文章里,有时似乎也会有注意不到的地方。比如,吴先生喜欢用“亲自”这一个词语——平均起来,吴先生差不多每一篇怀人文字里都会用到一次——但这个词语,吴先生所用,有精当不易的,也有似乎欠妥的。下面举若干用例讨论。
(1)对梁老来说,我们都是他的后辈,但我们每次或分别或联袂去拜访梁老,老人必定要亲自把我们送到大门口。
“亲自”,副词,用在动词之前,意思是“自己直接(做)”。但并不是所有表达“自己直接做”的时候,都可以使用“亲自”。这有一个适用对象的问题。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表达的是对行为发出者的尊重、敬意甚至是感激之情。
上述三例,梁漱溟先生、沈从文先生之于吴小如等,林宰平先生(即宰老)之于沈从文,都是尊长对待后辈。他们本来不必自己去做某事,但竟然做了,就行为的发出者来讲,这体现的是身为尊长者对后辈的关爱、重视,同时体现尊长的平易、可亲和热忱;就表达者来讲,表达的是后辈对尊长的尊重、敬重和感激。
以例(3)而言,林宰平(1879—1961),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张中行先生对他的评价是“精通中国旧学的各个方面”,熊十力先生挽之曰“德备清和,先生既圣;学究今古,当世几人”,梁漱溟先生称道说“洁身自好,他一生干净极了”“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这样一位高山仰止般的大人物,不顾身份悬殊,屈尊降贵,去探访初从乡下出来、头角尚未峥嵘的沈从文,吴先生这里要表现的就是林宰老慧眼识人、爱才若渴的品质。有林宰老的赏识、推介,也才有沈从文在北京文化圈内的如鱼得水。吴先生用这个“亲自”,充分表达了一位叙述者或者说是第三者,对故事主人宰老德行的无比钦仰。
还有一例,并非尊长对待卑幼,乃是平辈夫妇之间,但用得也非常好:
这句话是说,林庚先生(字静希)夫人王希庆教授,体弱多病,晚年双目失明,静老事无巨细,本可以假手他人完成的工作,都由自己来做了。这个“亲自”表现的是静老与夫人伉俪情深,以及生活中的艰难不易。艰难不易的事情,一做就是十二年,这要靠爱心,靠耐心,靠恒心。吴先生使用这里使用“亲自”,同样表达了对静老的崇敬、赞叹不已。
http://s2/bmiddle/001mCOeizy7mNH7Rpfzd1&690
再看以下几个用例:
这几个句子中,“亲自(做某事)”动作的行为者是“我”,即吴先生;行为的受动者,依次是钱钟书先生、俞平伯先生和常风先生。这三位先生,于吴小如先生,都是师长辈。吴先生尝说自己“虽未上过常老的课,却始终执弟子礼”“以事父之礼事平老”,既然如此,登师长门求教或拜谒,理所当然,为什么要用对行为发出者有表敬之意的“亲自”呢?说绝对一点,如果直接做某事的人是自己,就更要避免说“我亲自如何如何”。
而且“登门求教”“当面拜师”“登门拜谒”,均无他人可以代劳的可能,只能自己亲为,这与前4例中,行为者完全可以不必做某事,更不必亲做某事,完全不同。“亲自”可以用在哪些动词前,与该动词所表行为的发出者,是否有唯一性密切相关。比如,睡觉,喝水,吃饭,上厕所之类,他人均不能代劳,就不能使用“亲自”。
故以愚之见,这三个句子里的“亲自”都是多余的。
吴先生喜用“亲自”,有时候,可以简化,也不简化。比如:
吴先生使用这个“亲自”,要表达的意思是,以上所谈林宰老寻访沈从文及介绍沈从文认识徐志摩等事,是来自林宰老所言的第一手资料,应是真实可信的,自己并未向壁虚构。如此,吴先生原句“亲自对我说起”,当可改为“亲口对我说起”,或简化为“亲言”。“亲口”或“亲言”中的“亲”,固然解释为“亲自”,但毕竟在行文中,避免了直接使用有表敬意的“亲自”。
这句话里的“亲自目睹”,也是强调所言乃自己“直接见到”,而不是来自传闻,这有足够的真实性,但是,用“亲眼目睹”可能更为妥当。
例(8)、例(9)中的“亲自说起”“亲自目睹”之所以改为“亲口说起”“亲眼目睹”为上,还因为,“说起”“目睹”只需要行为发出者使用人体某一部位,而不是几个部位即可完成。说话用口,目睹用眼,这种情况下,一般不用“亲自”,而用“亲+某部位”来表达行为者自己直接做某事。又如,我们说“亲耳听到”,不说“亲自听到”;说“这课树,是我亲手种下的”,多于“这棵树,是我亲自种下的”。在种树这个问题上,古人多用“手植”,也强化了我们“亲手种树”的使用习惯。比如苏轼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句(《送贾讷倅眉》),归有光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等。
当然这个“亲手种树”又复杂一些,就是种树,不仅仅是手部动作,还要调动其他部位,共同完成,所以说“亲自种树”,也是可以的,这与“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是略有区别的。
前文说到“亲自”的适用对象,一般是上对下,表达的是叙述者、说话者对行为发出者的尊重和感动,而下对上,不宜使用;但也有另外的情形:
(10)尤氏因叫了贾蓉来:“吩咐赖升照例预备两日的筵席,要丰丰富富的。你再亲自到西府里请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和你琏二婶子来逛逛。”(《红楼梦》第十回)
贾蓉“亲自”请老太太等,是下对上,但这里为什么就可以了呢?原因在于,这是母亲尤氏背对被请对象,吩咐贾蓉自己直接去请贾母等,不能假手他人代劳,这表现的,正是东府的郑重其事、诚意和敬意。以贾蓉之乖巧,到了荣府,他必不会对老太太说:“我亲自登门请老太太来了——”除非他存心要讨一顿板子打出也。
【按:本文前9个例句所在篇章,分别收在吴小如先生散文随笔集《红楼梦影》《常谈一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