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解析:是谁在推动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

(2009-11-19 10:16:56)
标签:

推动房价上涨

房产

分类: 案例专题
深度解析:是谁在推动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
文章来源,易购房地产网http://www.ygo100.com/Html/2009101992641406.htm
 
    去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9000亿元做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经适房400万套,投资6000亿元,廉租房200万套,投资2150亿元。但是,虽然经适房投资规模远比廉租房大,但是资金来源只依靠开发商出资,中央财政却不投一分钱,而地方政府紧紧做到土地出让金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减免,真正的土地来源还在开发企业直接征收土地并出资建设,所以6000亿元经适房投资主要来自民间。而200万套廉租房投资的2150亿元却需要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以及公积金收益、土地出让收益来共同完成,资金保证上更具优势。

  地方政府对廉租房的热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看重的是中央政府的投资部分,不是保障房本身。这也就很好理解很多地方政府保障房配建的措施,转嫁负担给商品房项目,以增大商品房开发成本,商品房用地配建成为地方政府解决保障房问题的首选,至于申请的廉租房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不会没有热情。

  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赤字财政,少数一线城市的财政收入来源是可以保障的,而绝大多数地方财政仅仅养人问题都无法解决,何谈保障住房的投入。而中央财政的投入对于保障住房实在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不认为保障房会成为解决百姓住房问题的主体,保障房难以为继是必然现象。

  开发企业在拿地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除了承担学校、道路等各种城建配套之外,又加上了保障住房配建,而地方政府仅仅依靠土地出让收益的5%、10%解决廉租房、经适房问题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很多房地产发展刚刚起步的地区。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土地出让收益越低的地区保障房任务最繁重,这是市场的真实情况。单纯依靠土地出让收益是不能满足保障房日益增长的要求。

  对于基本以成本定房价的城市,房价的主要因素只有地价,这是二三线城市的普遍状况。那么把保障房推给市场,只能是一个结果,保障房建设越多,商品房成本越高,商品房价也就越高,而不是相反。

  市场的主体从来不是保障房人群,房价的高低与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需要改变的是对市场需求主体的看法,那么商品房价不应该与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挂钩。

  我们强调大建保障房本身缺乏地方政府的热情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二三线城市的保障住房加大商品房价的成本,成为二三线城市商品房价上涨的巨大推手也必将成为现实。

  而市场化11年,基本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是通过拆迁实现的,高涨的商品房价是广大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商品房价自产生商品房的那天起就与低收入人群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知道城市人口的主题是有基本居住条件的,这更是二三线城市的基本情况。

  廉租房存在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经济适用房目前的情况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特别是有产权经济适用房更是不能继续存在,没有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也成为中低收入人群的鸡肋,严格按照经济适用房的条件建设的,也必将被真实需求的人群弃购,原因是低收入人群并没有购买的能力。

  现行积极适用房管理混乱,不单单在分配方面,经济适用房的定位前后不一,对于产权的界定也是前后不一致的。所谓的开宝马住经适房对于严格执行60平米、有限产权应不存在继续的可能,但是60平米、有限产权的经适房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居住需求来说也是货不对板,弃购是正常的。

  配建制是地方政府推卸责任的举动。划拨地也并不存在存在下去的可能。这也是我一直否定国家无偿划拨土地的原因。土地概念的混淆,也是保障房存在的混乱思维的基础。取消经济适用房,全力建设廉租房是合理的安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