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仁:在中国投资市场上要学习点“泡沫化生存”的智慧

(2007-10-12 09:10:23)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房产/置业

泡沫化

生存

智慧

姜仁

中国

投资

市场

分类: 媒体采访
 

姜仁:在中国投资市场上要学习点“泡沫化生存”的智慧

       听到“泡沫化生存”一词还是在巴曙松教授的文章《泡沫化生存》里,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哎,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它虽然不能预见经济的将来,但它从侧面认清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存在形式。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或早或晚经历过或轻或重的泡沫飞涨与泡沫破裂的过程。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之初,美国的股市投资几近疯狂,面对日益上升的股票价格,投资者仍蜂拥而入并且相信它还能达到更高,“人们不是被说服而相信,而是寻找理由去相信”,这个时候,泡沫就大到离破灭不远了。

  在中国的投资市场上出现的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连续大幅飞涨令人对“泡沫”的担心也一同高涨,并在事实上成为促使宏观调控频使“杀手锏”的最重要动因,让部分人欢喜让部分人忧。就像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存在泡沫基本无人质疑一样,理性中的盲目追捧。还有一句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格言是,“泡沫与其等它吹大后破灭引来巨大灾难,还不如在它还未过度膨胀前就挤破它。”

  巴教授在今年4月最先提出了“结构性泡沫”的论断,并指出中国股市正在由“结构性牛市”向“结构性泡沫”转变,并且准确地预言了其后的几次市场下跌。他说,“机制问题不改变,市场还会出现类似‘2·27’暴跌的事件”,话音刚落,市场又出现巨幅调整。然而这次本刊记者就“泡沫”话题专门采访他时,他却认为,市场上已经盛行的对“泡沫”的担心超出了实际的水平,现在的泡沫水平或者泡沫可能导致的后果远没有想象的可怕,“经济学家观点中的泡沫比股市上存在的泡沫大得多”。

  中信证券研究员刘可却注重从历史发展中找答案,他认为,“政府在股市发展不同阶段的作为和不作为,直接影响价格和业绩背离程度,这是长期发展和短期泡沫背后的真正原因。”他们最近研究发现,“发达市场国家倾向于在泡沫发生的初期采取调控,使短期内价格上涨和业绩的背离程度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倾向于在泡沫发生的初期采取放任或者不作为,待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集中采取措施,而这些措施往往成为促发股市大跌和崩盘的导火索。”

    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实战专家姜仁几次在博文中提到,中国股市、房市要由结构性牛市向市场性调节转变,极力批驳市场发展早期不调研,中期不控制,后期无奈灭火的做法。在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过程中,特别是购房统计市场调研和出台政策问题上,每次重拳都打在棉花上的主要原因就是机制问题所致,大都是市场出现问题了才知道灭火,没有提前做好一些预警工作,再加上执行力度不够,造成市场调控威力缺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经济学家说的泡沫永比市场上大的原因就是不愿看到泡沫在自己面前炸破”。

  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然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显然不愿听任泡沫无限制膨胀,正在尝试进行事前调控而不是事后灭火,学习如何不让政策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宏观调控挤泡沫的过程是痛苦的,央行频繁调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几度加息之后,财政政策也不愿坐视,将股票交易印花税调高了2倍,深沪股指终于掉头向下。虽然大多数市场分析人士仍坚持认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以及受此影响的股票市场长期趋势仍然向好,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在泡沫和打压泡沫的夹缝中生存将是市场投资者在未来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主要背景,我们不得不学习“泡沫化生存”的智慧。

    本文特别感谢巴曙松教授,是您让投资者明白了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层面下,也会给这些夹缝中生存者以更坚强的毅力,但在风雨难料的经济大潮中,学习一点“泡沫化生存”的智慧,好象更贴近现实与生活一点,给予大家一些启示,我也是希望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