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北京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有感于北京北河胡同和火药局拆迁
文/姜仁
今天早上看到中央新闻,谈及北京北河胡同和火药局拆迁的问题,我不仅大吃一惊。北河胡同和火药局历史文化悠久,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北京文化的典型,也是北京胡同文化不可复制和多得的文物。
典型的北京文化:胡同与胡同文化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
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富裕的现代生活,并没有隔绝他们和胡同文化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如楼里一个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姑娘一个耳光,而同楼住的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性,仍然深植在这些人的心中。
胡同没落了,北京文化还有什么?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长安街建筑文化的迷失,曾经让我心痛
长安街建筑设计问题调查:中国文化的迷失。目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进入高潮期,应该说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特别是强大的行政资源来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硬件目标,但当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存现状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表现特征来看,不少有识之士又不禁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文化、民族精神是什么?”而感到迷茫。
抢救北京胡同文化
保护古建筑,保护胡同文化。胡同、四合院、大碗茶、京戏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深藏在记忆中,我们不要将真正的北京文化让他失去永久的记忆。火药局胡同和我国的饿四大发明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火药局是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历史活化石,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不要让北京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我曾经感触于:一位长期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美国学者投书新华社,称这个有着最伟大城市设计遗产的国家,正在有系统地否定自己的过去。他说:“为什么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般莽撞行事,还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美国规划师:北京建筑穿着一身俗气的洋裤褂
]这是他沿着长安街步行至东五环考察完后,对北京的新建筑和城市设计提出的问题。
因为我爱北京,爱北京文化,所以我们不要让北京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也不要成为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