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房价早晚有哭的那一天!

(2006-12-28 10:33:15)
北京房价早晚有哭的那一天!
 
    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快宏观调控步伐,房地产的暴利时代行将结末,其中一个重大的标志,就是由现在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个拐点可能在2007年出现,但北京估计要持续晚一点。
    地产寡头将垄断大城市60%左右的市场,这种房价走高的因素仍然可能.因为有自有资金达35%以上的限制,一批中小型发展商被迫出局。反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将有60%左右的市场为地产寡头垄断,房价形势仍不容乐观。在这些地产寡头中,大都有非常充裕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来自央企,一方面来自股市,一方面来自海外,而民间资本因缺少强有力的方法和正常渠道,难以形成地产资金市场的主流。此时,中央政府应严格禁止中央所属企业的资金流向地产商,而中小企业要突破困局或借壳上市,或合并重组,打破地产寡头对市场的垄断,真正形成竞争激烈局面,这样也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现象还是主要存在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但在几个城市之中,我认为北京不是因为2008奥运会为主要原因的而最后可能降价的城市之一。
    随着豪宅供应量的锐成,一大批适合中低收入人群的普通住宅和经济保障式住宅的入市,各大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价整体下降。个人集资建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而得到政府支持。这种新模式将从2007年中开始,以二、三线城市为主体。全面推广,比较兴旺的地方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而珠三角的惠州、河源、汕头、中山、江门、韶关、佛山等地也将有大胆吃螃蟹的人。这些政策的一旦得到政府的肯定、支持,落实就需要时间,而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认为北京肯定不是房价下跌的领头兵。
    2006年的两度加息,仍不能促使房地产业的降温,是很多经济学家感到颇为困惑的问题。因此,进入2007年,市场层面要求加息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市场层面唯有加息,才能抑制投资过热,保持经济发展的常态化,同时配合政府出台的新措施,抑制房价。这种理性的宏观控制,可能会减小老百姓心理压力,于是对房价走低充满信心,指责和怨言会大大降低。关于是否公开商品房成本,如何公开商品房成本,已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毫无疑问,此举赢得了民心并广受赞同。不管发展商是否愿意,中央政府都将在5月底之前,制定详细具体的规划,宣布商品房成本公开。而且,也只有用公开的方式,才能促进公正和公平。这种成本公开,透明消费的市场需求,正是百姓所需要的。这样一来,百姓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了!2007年,中央政府将加快宏观调控步伐,为抑制住宅向一部分人手上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税制改革,而税制改革的前提是住宅权属必须公开。此举既能有效防止贪腐势力把房地产作为洗钱的工具,亦可对富豪阶层形成制衡,预期可在2007年底以前实施。这种情况肯定全国一盘棋,哪的城市房市最不稳定哪个城市最先降价,一般来说,房市降价的可能最早不会出现在首都,因为北京的房市在全球首都城市中的位置还不在前列的位置。所以,综合因素来看,如果房价下跌,北京可能较晚出现。
    按照一般惯例,政策的新出台,作试点,一般不会拿大城市做试点,目前国家还有许多政策急需出台,它的实验场地一般不会放在北京,在中等城市实验成功后再全国推广,所以北京不会首先降价。我也希望房价回落,本人在控制房价上涨的十大对策中专门提出了对策;也在检验宏观调控成败的六大方面中也直言不讳的说明了造成现状的因素不是某一方面的责任,它需要大家一块共同努力来实现;最近我又在《八年来中国房价走势分析》、《跳出房地产看房地产总结了八年来的地产一路走高的形势分析,希望给予大家一点启示。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可能使的房地产业更理性、有序、快速的发展。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理性推动,相互理解,共创房产和谐市场!
    大家都希望房价下跌,但目前好象不是理由很充足.但如果房价真的下跌,我相信北京可能不是最先降价的城市,反而可能是最后降价的城市之一。正如任总所言:“宏观调控是为了房价稳涨”,我想既然北京掌握着房地产业发展的脉动,应该说:“要涨就是制高点,要跌也是不轻快”。
    当全国的房价下跌的时候,就是北京房价哭的那一天!
    北京房价早晚有哭的那一天!
 
              http://khsj.blog.soufun.com
诚邀加入“中国地产实战派”:http://circle.blog.sina.com.cn/g/khsj
希望链接和加入资深圈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