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加拿大父与子亲子给孩子的信 |
分类: 卷毛的小豚 |
亲爱的豚豚,
转眼你已经十岁了,可能是时候跟你讲点人生的“大道理”了。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就像歌里唱的,“No band aid for growing pains”(没有可以治愈生长痛的邦迪),同样也鲜有少年时能明白的道理。不过听不听在你,说不说在我,哪怕“语罢无人寄取”,能在你潜意识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不错,等你痛过、迷茫过、失落过之后,这个种子或许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植心底,遮蔽风雨。(不过我心中盼着你是聪明人,即便不是最聪明的“生而知之”,起码也是“学而知之”,不用等到“困而知之”,所以我的唠叨也许有用呢)

豚妈练完瑜伽还没收回的垫子,经常被我俩用来打盹儿,其实随遇而安是不是一种中庸呢?
世上道理千万条,但如果千千万万的混在一起,就是没道理,甚至是无厘头了。所以我只讲一个,可以让人受用(迷惑)终生。我今天跟你讲的道理是“中庸”。

豚爹的云里雾里讲坛就要开始了,请各位看官准备好火柴棍用以支起您不断滑落的眼皮...(此图释是豚妈写的)
如果说华夏文明是数度经历人类历史冰河期,唯一幸存下来的巨大恐龙。那么“中庸”是这个庞然大物基因图谱中最重要的一条,几千年来没有变异,帮助她在踽踽独行中,即使满身血火,也可以屡仆屡起,心怀希望。
按理说讲中庸前应该有点铺垫,因为朱熹定四书的时候把《中庸》排在《论语》、《孟子》、《大学》之后,认为这应该是“博士”课程,可见它的难度了。不过你放心,这么牛的道理听起来不是很难的。因为越是真理越简单,大道至简,太羹无味。(如果有人跟你讲一堆道理,云里雾里,天花乱坠,那恐怕就不是什么真理了)。中庸的道理其实是知易而行难,行一时易而行一世难,所以你姑且先听听。

豚豚六岁,在古巴,头顶一只鹦鹉,一动不动,生怕鹦鹉掉下来

其实中庸之道并不是搞平衡(图中豚五岁,爬上松球小屋的窗台玩平衡)
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搞平衡,没有厚黑和玩世不恭。和稀泥、捣糨糊在现在的社会里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市侩文化,但无原则的东西必不能长久。而遇事墙头草、随风两边倒的态度更不可取,因为两边倒,就会两边挨嘴巴,左右开工,抽的更疼啊!
中庸也绝不仅仅是儒家思想,虽然传说《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写的,但成书可能要更晚,其中杂糅了道家思辩,有了“混血儿”的独特魅力。虽然后续因为儒家披上了正统这件满是虱子的华服,又被皇帝老儿和士大夫夹带私货的同时顺手做了阉割,变成了如今所谓“国学”的一部分,淹没在吃人的礼教和教条里,但依然瑕不掩瑜,沧海遗珠。

《中庸》传说中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是孟子的师傅
所谓中庸,“中”是不偏(偏执),“庸”是不易(改变)。中庸是一体两面的,本体是理性,中、庸是本体的“阴”、“阳”两面。“中”的一面是“花看半开”的至美至柔,“庸”的一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至刚至强。
中庸有什么用呢?
中庸最现实的作用是稳定情绪,使人自律。在北美读小学,所有课程里,我唯独担心你的是Social(社会学)这门课,这门课看似简单,但潜移默化中,性格就不知不觉定型了,命运也就随之注定了。Social这门课里老师会教你Emotional
Management
中庸另外一个作用是坚定心智。中庸的庸如果单纯解释为不改变有点不准确。庸不是一成不变,准确来说是不动摇。所以中庸可以是不变,也可以是坚定地变革。只要内心坚定,不变则如山之崔巍,变则如闪电之雷霆。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心智动摇。心智动摇,形还在,但神已灭。心智坚定,哪怕在人眼里表现得有些极端(不是偏执),也是中庸。比如儒家眼里的卫道士,祭侄文稿中的“常山舌”颜杲卿、被屠戮十族也不妥协的方孝孺、“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中国历史中数也数不清。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为颜真卿所做,用以祭奠誓死不屈的颜杲卿
寸段鼎烹,面不改色,是儒家的极端勇敢,是中庸;求仁得仁,是儒家的幸福。现在,用不到刀斧加身眉头不皱的勇敢了,但不动摇、不放弃,不为外物左右,不畏人言,人生的道路才能走的更宽广、更幸福。另外,如果你明白了极端(不是偏执)也可以是中庸,那么即使在西方社会,YOLO(You only live once,人只活一次)的想法与中庸也不矛盾了。
好了,有了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公式了:“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自律+个人坚定的心智”,是的,你没看错,现代社会,由中庸而幸福,进而自由,这是一条东方的路,它不难。
就说到这吧,血脉相连,我心你知,爱你的爸爸!
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