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凤桥街具有“江南水乡味”

标签:
陌客济南起凤桥街米江南水乡家有泉眼老残游记大明湖杂谈 |
分类: 泉城、城建 |
|
|||
老残曾经盛赞济南“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在老城区,除了曲水亭街一带,最让人流连忘返、最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当数起凤桥街了。起凤泉、腾蛟泉是起凤桥街上最著名的两个泉子。 起凤泉位于起凤桥街9号院内,这个院子大门平时多是关闭的,记者通过居委会提前预约才得以见到芳容。 起凤桥早就有了 起凤泉是后来命名的 通常走到起凤桥,游客就会被淙淙的泉水而迷住,尤其是秋季泉水的盛水期,清澈见底的水沿着水道穿堂过户潺潺地流着,日夜不息。河里长着茂盛的绿色的水草。《老残游记》里曾描述护城河:“河里的水草都有一丈多长,被那河水流得摇摇摆摆,煞是好看”,这美景放在起凤桥街上同样适用。每逢节假日,在这里写生的学生、拍照的游客很常见。
起凤桥街是一条弯曲的东西街巷,它取自一座小桥的名字。从起凤泉,到起凤桥,再起凤桥街,字里行间渗透着济南的古老,很少人能够说出“起凤桥”的名字到底有多少年了。
每天清晨5点 院主人打起最清澈的水喝 沿着水道向北行,沿岸摆放着百姓盆栽的花草,在街北的起凤桥街9号院的正中央,约2米长、1米多宽的起凤泉映入记者眼帘。水里养着几十条金鱼,它们欢快地游着。 院主人周女士告诉记者,济南的泉水各有自己的泉道,这也是泉水的神奇之处。虽然院子的西侧就是一条泉水水道,但起凤泉却按着自己的泉道流向曲水亭街。据介绍,老济南都明白这个理,泉水越用越旺,越用越清澈,他们一家仔细地照看着这眼泉子,除了日常的洗衣洗菜,大多时候还用来饮用。“因为这几天下雨水质变浑了,所以没有打水喝,平时我们每天都饮用泉子里的水,每天早上5点多的时候起来打水,经过一晚上的冲洗最干净最清澈。”周女士的老伴李先生如是说。 据了解,在解放前,这里房子是大户人家的,解放后分片出售给各户,周女士从嫁过来的时候泉子就存在不知多少年了。李先生小时候,这院子里有两个泉池,叫双泉,2002年重修后,池子减至一个,面积也小了许多。周女士一家住在这里六七十年了,从没见泉水干过。
“腾蛟起凤”是对学子 美好前程的一种祝福 可以确定的是起凤泉因桥而得名,街巷亦因此桥名而取为起凤桥街。腾蛟泉,起凤桥,它们的名字无不与街后的府学文庙有关。济南府学文庙是历代济南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古代学子们祭拜孔子的地方。“腾蛟起凤”则是对学子们美好的期望和祝愿。
全国优秀导游员张晓国说,起凤桥街后紧邻贡院及文庙,赶考秀才都要在这里拜一拜孔子,这些名字也是对他们美好前程的一种祝福。 一院子花草 都是泉水浇灌的
谈起起凤泉,肯定不能不谈腾蛟泉,“腾蛟起凤”这是古代人们对学子的美好祝愿。
腾蛟源自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并云“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 “腾蛟泉”之名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当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即王府池子)、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形成名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丽景观。该泉泉水清甜,水自岩孔涌出,盛水期泉池水面离地平面不足半米,伸手便可取水,附近居民住户多于此取水洗衣洗菜,尽得其便。泉池东墙上嵌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举人、历城人李亻间(“亻间”为生僻字),于丁卯年(公元1867年)题写的“腾蛟泉”名刻。 家住起凤泉街2号的王奶奶今年76岁了,她家几平方大小的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王奶奶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她就住在这里,一直都喝这里的泉水,院子里的花草都是用泉水浇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