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县延庆寺大殿

分类: 大木遗粹 |

在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外围,留下多处早期木结构建筑,住了南禅寺、佛光寺、广济寺外,还有一座延庆寺。
【延庆寺大殿】
延庆寺位于县城西北二十余公里的东善文村边,在南禅寺北边不到十公里。
关于延庆寺最早的调查资料是和南禅寺一起出现在1955年的《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那时延庆寺已经荒芜,有一殿一幢和几间清代配殿,现在的延庆寺经过前几年的修缮,重建了所有的配殿。

【大殿枓栱】
殿内两缝梁架采用了不同的结构,西缝为六椽栿通搭,东缝为五椽栿对剳牵,乡村建筑往往要根据获捐的材料来施工,会出现不同的组合,这一点还能从延庆寺粗细不等的柱子看出来。
【西缝梁架采用一根六椽栿】

【东缝是组合式梁架】
【东缝梁架】
进深六椽的主梁之上没有用四椽栿,而是通过高矮不同的驼峰托起上平槫、下平槫以及平梁,平梁之上通过叉手、蜀柱等托脊槫。
【梁架结构】

【连续的托脚】

【前檐枓栱后尾】

【山面丁栿】
大殿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昂,补间铺作为双抄,当心间采用了斜栱。
【当心间斜栱】

【转角铺作】
延庆寺大殿还可看到明显的“生起”,“生起”是《营造法式》中记录的一种用柱方式,从当心间开始每向两侧增加一间,柱子加高两寸,若是十三间的话柱子升高可达一尺二寸,当然《营造法式》中所规定的只是推荐值,延庆寺大殿虽然只有三间,“生起”一眼就能看出来,以至于窗户上面要用三角形的木条来填充。

【延庆寺大殿“生起”】
古建筑优美的曲线,是在细节处生成的。
《营造法式》还记录了用柱方法“侧脚”,在延庆寺大殿上也能明显看到,所谓“侧脚”就是檐柱并非直立,而是略有内倾,这样整体框架就变成了微微的梯形,古人大概是用这种方法防止梁架倾斜。
老照片中延庆寺内的经幢还很高大,今仅存下半截,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
【景祐年间的经幢】
从经幢可知至少宋代这里就已经有了庙宇,然而现存的大殿难以找到宋代特质,当是金代的新一轮建设活动所留。
延庆寺大殿柱头上有两只泥塑的兽面,这一造型在晋中晋北的庙宇中时长出现,但兽面并非金代原装带来,而是清代添配上去的,前段时间去藏区,发现藏区的寺庙也喜欢在柱头装饰兽面,是不是随着藏传佛教流行而带到内地的呢?




2017年11月15日~19日,成都出发,5天,四川北部石窟造像,三星堆博物馆、窦圌山铁索飞渡、平武报恩寺、觉苑寺壁画、拦马墙古蜀道、剑门关、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巴中南龛、阆中古城等。3700元(3500元)详情>>>
前一篇:【原创】河北高碑店开善寺大雄宝殿
后一篇: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