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海湖边的美景和好风水

(2017-10-31 10:58:40)
标签:

平谷

金海湖

茅山

碣山

风水

分类: 旅行天地(远方)

     补记:2020年10月3日,我带着两个儿子,又一次登顶茅山。此时已是下午1时,我们开车沿水泥路到半山腰水泉处。此处泉水较细,村民接了一个水管,放到嘴里就可以喝。水质一般,比较平淡,不是甘甜。旁边一颗大梨树,结满了果,我们把车停在梨树下,沿铺好的水泥路步行上山。水泥路沿着山腰直冲而上,我带着两娃走路,山势陡峭,喘着粗气,着实费劲。最后快登顶时,有一段石头土路,没铺水泥,此处有村民种了较多果树,有大枣成熟,我们顺带就吃了几颗。到了山顶,最大不同就是盖了三间小庙,分别为南、中、北三处,大小略有差异。我们先去了最南端的小庙,此处最小,原为望海观音庙,这里可直接看到南面的金海湖和环山。中间的庙建在柏树丛中,较为隐蔽。北端的庙最大,在原址玉皇大殿庙位置重建的。原先倒地的碑石树立起来,并加了一个底座。是一个龙纹碑,可以看到两面的大字,小字大部分是看不清了。南面的字为“创建玉皇庙讚”,北面为“万古流芳”。小字可看到此碑是明万历二十几年建的,由范阳散人白冲霞所书。下文附原平谷文化馆退休馆员胡记连一篇附记,以被新知。

     2017年10月29(周日),天气绝佳,金秋红艳,我独自一人开车去平谷的金海湖和龟山,赏秋和查看风水地形。

   此前已在卫星地图上查看多回,龟山处于金海湖北一个盆地中,北东南三面环册,东面开阔。背后来龙绵延长远,到山根与龟山相离,留有眉巴拖地状,东有将军关群峰,近有牛老婆山(我称为蛇山),南面山脚是东上营村,再南是金海湖边的一串小山,越过湖面,对面有好多大山,偏东一些正对高尖山。东面是小坡,基本是平的。可见,除了东面它三面环山,南望水,最巧的是,东面与蛇山并排,共同处于盆地中,这就是一个天然的玄武地形啊。中间夹着一条河(旱季断流),水流向南转东流,流入金海湖。山西面也有水流但断了,汇成两个小水塘。

    此山真是了不得,有上千年历史。它现在叫茅山,古名叫碣山,外形像元宝,村里人叫元宝山,在东上营村北。山腰有一圈岩石,活脱是一只龟。东山腰有一座古寺叫双泉寺(未去),旁有甘苦二泉,被毁多次,现存为近两年修建的。山顶有“牛皋墓和兀术坟”,为方形石筑,乱石成堆,我踩在上面北望远方来龙。山顶南到北原有好多古建墙基,全毁,看到一块完整龙首碑,上写“万古流芳”,小字不清,一块断列的石龟。地上有好多古砖古瓦,有很大的石柱基,年代久远。山顶南端还有牛皋墓和兀术坟,疑心为衣冠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更多延伸,请复制mini.eastday.com/a/161024140527593.html这里有金章宗和金花公主的故事

   回来路上,下午四点半,再次去验证平谷北部某处卧龙山,又在半山腰朝南部望了望,还没进南山脚觅寻佳处。不写太多,有识者联系探讨。(江枫)
http://s15/mw690/001mCuMNzy7fr31JOQC0e&690
(金海湖的湖心塔)东往西拍
http://s16/mw690/001mCuMNzy7fr33M3NRaf&690

http://s5/mw690/001mCuMNzy7fr344By4d4&690

http://s16/mw690/001mCuMNzy7fr3578nRdf&690
(金海湖北岸)
http://s9/mw690/001mCuMNzy7fr35eueca8&690
(现名茅名,古名碣山,更像龟山,元宝山)
http://s8/mw690/001mCuMNzy7fr3eAAyXa7&690
(龟山南朝向)
http://s1/mw690/001mCuMNzy7fr35BQfCa0&690
牛皋墓和兀术坟
http://s1/mw690/001mCuMNzy7fr31u9RC20&690

(龙首古碑)

附记:


                          茅山散记 胡永连 2008-11-20 17:22

    茅山位于金海镇东上营村北侧,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笔者曾多方搜集资料,并与朋友两次前往寻幽探胜。现将所得掌故传说等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山名何其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茅山虽是燕山怀抱中的一座孤山,海拔仅有380米,但其峰峦峻峭,林谷深邃,石分五色,古寺林立,故成为一方名胜。如同受人宠爱的孩子,大名、小名、昵称、爱称的一大堆,茅山也有很多名字。山上现存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所立《创立玉皇大殿碑记》载:“……本境斯山,先名双凤,后名灵台,今又唤茅山……”从中可见,自明代开始,此山便因多生茅草而有了茅山这个名字,而在此前,因此山如两只凤凰南北相对而卧而名双凤山,因山上庙宇林立,供奉着众多仙家的灵牌而称灵台山。后有人因此山两端高中部低,如同燕山怀抱中的一块元宝,而称其为元宝山。因山前建有明代石城称其为城山。民国二十三年邑人王兆元所撰《平谷县志·地理志》“山脉”一章载:“山曷山,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上有双泉寺。”说的正是此山,便又有了山曷山这个名。后又改“山曷”为“碣”。《康熙字典》载:“山曷,山特立也……山曷,碑碣也……碣或作山曷。”由此可见,取名为“山曷”或“碣”,有两层意思:一是此山平地而起,高高耸立;二是山上古碑遍布,蕴涵深厚。还有一名为苛山,不知何意,笔者疑为柯山;柯,草木的枝茎,称其为柯山,言其草木茂盛。
    1993年,《平谷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国务院1986年1月23日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第三款“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的精神,将此山定名为“茅山”。并将此山作为一个独立条目,写在《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志·自然地名篇》“山峰”一章中,现抄录如下:
    茅山  为本县东部低山之一,海拔380米,属燕山余脉。位于靠山集乡中部,将军关石河西侧。西南距县政府驻地约19公里。因早年山上多茅草,故名。俗称元宝山,因地貌得名。明、清时曾名山曷山、苛山。南北两麓和靠山集与茅山后二村均以此山得名。
    为燕山期以来形成的向斜褶皱山,由中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泥岩、石英岩等构成。山势和缓,顶部平缓开阔。山体呈半椭圆球状向南伸入到山前平原之上,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跨1300米。山区植被以荆条、绣线菊、蚂蚱腿子等灌木丛及灌草丛为主,阴坡有成片松柏林,山麓台地有杂果林。
山间多古迹遗址。山顶曾有娘娘庙,现仅存碑石;北侧有二坟,传为宋将牛皋及金将完颜兀术之墓;东坡有朝阳洞和金代双泉寺遗址,今存二井,其水一甜一苦。

                      上营石城

    茅山南侧的东上营村,原名为上营村,后因与王辛庄乡上营村重名,拟改为南上营村,因“南”与“难”谐音,村民认为不吉利,便改为东上营村。该村原为明代戍边石城。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太子朱标文弱早逝,由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史称明惠帝。为巩固皇位,建文帝继位后便开始着手削减藩王势力。这引起了被封于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在臣属的鼓动下,燕王朱棣发起了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夺取皇位,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为了充实北部边防,真正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侵,解决鞭长莫及的问题,进而有力地控制北方和东方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安定,在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便采纳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决定迁都北平。他一边派人修建北京城,一边加强北部边防设施,平谷境内的将军石关及上营石城便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修建的,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了。
    据蓟洲四镇仨关志记载,上营守军将领殷将军,统领彰作,将军关、黑水湾、黄松峪、红石坎、大段洼和峨嵋山的守军。上营方圆几十亩,城墙用当地所采岩石垒砌,只有东、西、南三门,未有北门,城门高耸,威严壮观。城内建有殷将军公署,悬掛黄色龙旗。有士兵们驻的营房。城外东南角为守军炮台,在这里曾出土红铜炮体和铁制圆形炮弹。60多年前,有人在山上望海观音庙东侧坡此处劳动时曾挖出尸骨一具,身长八尺有余,疑为殷将军遗骸;一尺见方的方盒一个,盒面满是鳞片,闪闪发光,并无土痕;龙凤宝剑一柄,剑鞘具全,并无半点锈迹。盒子当时被卖给平谷的一个当铺了。而那柄皇上赐给的龙凤宝剑据说被被挖掘者所埋,至今仍未找到。
    初建营时,殷将军带领将士在营墙西挖敢一眼水井,因此这井就取名叫殷将军井,至今也这么叫;井旁立了一块殷将军碑。殷将军井的水是苦涩的,不好吃。后来又挖了一眼甜水井。在殷将军井旁墙壁中有一小洞,当年供有一铜佛。
    紧挨公署衙门后边是堂庙,堂庙之说是此庙建在公署衙门正堂后身。后来人们把它叫白了,就叫趿垃庙了。
    趿垃庙建筑宏伟,正殿供奉观音菩萨,每年(农历)2月19是她的生日,旧时每年此时节均搭灯棚,走几档会,以求一年平安。殿前放着殷将军的战刀。战刀长五尺余,重80斤,钢刀铜杆铜柄,铜柄呈三棱状,尾部呈尖形,每棱上又有圆齿。据说只有一个村民力气大,能在背后耍一圈,别的人拿着都得使出吃奶劲儿。
    紧挨趿垃庙后身是娘娘庙,大殿正中供奉着三十几个大铜佛,铜佛坐像三尺有余,均坐在佛龛台上。铜佛佛龛台下两侧各有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等四个泥塑雕像。前往此庙求子和祈祷眼病的人们常年络绎不绝,上供焚香,烧纸送鞋,祈祷请愿。
    上营守军营城外北边正中处是戏台座,方方正正,占地一亩。四月初十茅山庙会,戏台处轮番上演各种剧目,走花会,搭灯棚,十分热闹。戏台北随山脚缓坡随坡就势由南至北一溜五座庙宇,沿香道路东排更整齐。这一排五座庙,近百岁的老翁也只是听说而未见过,只是见至这里有遗址和残砖破瓦,年代久远。
    现上营村村委会住址是原老爷庙。庙中除供奉关公像外,还有周苍,关平等四员大将雕像。据说在建庙时使用了一种叫“暴沙”的装饰涂料。故此老爷庙阴森可怕,回音很大。有谁在庙里小声说话就回音不断。起五更赶早的人们走路声在庙里嚓嚓作响,担水的扁担发出的吱吜声就仿佛是在庙里的一般,在人声鼎沸的白天,庙里就好象有好多人在戏嬉打闹,声音不断。老爷庙内三面墙壁的画有三国演義壁画。
    老爷庙西马王庙。马王庙里供奉马王爷,此像五尺有余,四支胳膊三只眼,有马王爷三只眼之说。马王爷的职责是“兽医”,专为各种大小牲畜“治病”。不信吧,当年很多村民去烧香上供呢。
    老爷庙南是马神庙。庙里是关公麾下周苍、关平等四员大将的四匹马和四个马童泥塑雕像。村里有个顽童骑上泥塑马后,下不来了,吓得孩子大哭,却只见张嘴不出声,急坏了他的父母,连忙上供方才得下。这个顽童就是上营村的张庆(年迈已故)。
    据传,马神庙前的地叫“关地”,庄稼青郁茂盛,常有人见四匹马夜间到地里去吃庄稼,但白天一看,庄稼依然完好无损。
上营石城在近些年因盖新房的多了才被拆毁,村里稍上点年纪的人都见过,至今也有迹可寻。上营村原有两面龙旗,据传便是当年殷将军公署衙门所挂。后来成了上营村八档花会的头领旗。因旗呈黄色,绘有龙的图案,故在各地各档花会来本地活动中,见持本旗会队经过,均为其让路,成为各会之首。

                       手印石与花石

    茅山的石头很有特色,从颜色上黑、白、红、黄,色彩斑爛,从形状上有的平平方方如刀切豆腐,有的层层叠叠如书卷,有拧转如绞丝。尤其是手印石与花石,更是令人称绝。
    手印石在龙门。茅山南面的山腰中,有一险要去处,两壁高崖耸立,中间形成天然小路,这就是龙门。龙门小路中一石阶上,有一巨大的手印,如凿刻上去似的印在石上,这石就叫手印石。手印从指尖到手腕处40cm有余,清晰可辨、形象逼真。相传,二郎神去碣山玉皇大殿,路过龙门滑了一跤,右手按在这石阶上,形成了这个巨大的手印。
    在龙门上下有一条通向茅山的小道。这是一条千百年来人们到茅山寺进香的道,叫香道。虔诚的人们从茅山南面的山脚下,要一步一头地磕到茅山寺。紧挨龙门上边右侧平台处,原有一香亭,备有整束整捆的香,供自带香束不足者之用。
    行到西坡半腰,有个叫大水泉和花石的地方。自打有了这茅山,就有了这泉和花石吧。很早很早以前,这泉喷涌而出,水量很大,人们想让它再大些,就凿了泉眼,哪想适得其反,水量却小了。泉旁有一花石高数米,映在泉水中花朵形象逼真。传说,花石的倒影映在附近一个农户水缸里,水满时时隐时现,这家就发了财,每年来这里上一次供。后来,花石坏了,财神走了,这家又衰败了。

                       山顶古寺

    茅山山顶有四座古寺,由南向北错落排列。
    建在南端山顶上的寺庙是望海观音庙。此庙供奉的是望海观音。在响晴白日之时,站在望海观音庙前往西南方向看,便能看到碧波荡漾的金海湖水和建筑。
    望海观音庙北边小山头是灵官庙,供奉的是天神、灵官。
    娘娘庙是第三座建筑,供奉着碧霞元君。
    在灵官庙和娘娘庙北边就是玉皇庙,因其建筑宏大,又叫玉皇大殿,是第四座建筑。现有《创立玉皇大殿碑记》石碑一通,上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嘉靖八年本营乡耆王汉等众谨发处诚云:本境斯山先名双凤,后名灵台,今又唤茅山。既立泰山之行祠,应修玉皇之灵殿,保镇护众,祈求民泰……万历三年,遂有本山住持道士梁净金发愿祈许告祝十方善信,太监王良等喜施捐资物料,创立玉皇大殿一座……明万历二十二年岁次甲午孟春吉日立。范阳散人白冲霞撰书。”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一是玉皇大殿应建在娘娘庙之后,二是创建时间跨度很长,先是于嘉靖八年(1529年),由一位年过花甲名叫王汉的老人牵头,召集众人商议修建玉皇大殿之事,直到46年后的万历三年(1575年)住持道士梁净金发愿筹资,四处化缘,太监王良等喜施捐资物料,才使创建玉皇大殿之愿得以实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玉皇大殿建成,由一名叫白冲霞的范阳(今北京房山、河北涿县一带)散人(云游四海之人)撰写碑文立碑铭记功德。前后历经65个春秋。从现存遗址看,玉皇大殿修建得确实不一般。宽阔的月台,巨大的柱石,倒地的龟趺,参天古木,显现当年宏伟的气势。
    玉皇大殿北边山最高处有两坟,东端大冢,相传为宋大将牛皋之墓,西端小墓,乃金国兀术之坟。据传,在一次交战中,牛皋、兀术到此,兀术战败一气身亡,牛皋得胜大笑而终。这就是民间所说:气死兀术,笑死牛皋。兀术之坟早已被挖过,牛皋之墓虽已被挖,但因其内部结构坚硬无比,而未被挖至坟内。
       
                          双泉寺

    从龙门沿山腰东行往北拐,有处山坳当地村民叫它东袜(洼)。双泉寺便建在这里。双泉寺又叫香盘寺,亦称双泉禅院。据老辈人回忆,双泉寺利用一天然洞穴为殿堂,在洞口修一座一面坡顶殿门。寺前修建南、北两排厢房及汉白玉山门。寺院内有两泉,相距不过一丈,居然一苦一甜,且终年不干。上世纪80年代初,在山上发现《重建双泉院碑》,为大金明昌四年(1194年)所立。这是北京地区发现的第二块金碑,十分珍贵。明昌为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1988年,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名北京史专家尹钧科来平谷考察,确认双泉院是金章宗所建八大行院之一。而双泉寺创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
    平谷置县于汉高祖十二年(195年),属渔阳郡。金称平峪(同谷)县,隶属于蓟州。
    金朝有百余年历史,自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熙宗完颜亶、海陵王完颜亮、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卫绍王完颜永济、宣宗完颜珣至哀宗完颜守绪,共九位君主,章宗完颜璟风流倜傥,天资颖悟,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在金代君主中,章宗最趋文雅,也是所处时代最富文采的女真人。他的母亲是宋徽宗某公主之女,血缘的关系,促成了他对汉文化的兴趣。他有一首《咏牡丹》诗:“洛阳谷雨红千叶,岭外朱明玉一枝。地力发生虽有异,天工造物本无私。”诗句中灵气逼人。他的词作最有名的是《生查子-软金杯》:“  风流紫府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 纤纤白玉葱,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飞上桃花面。”  这首咏物小词,写得很有特色。上片写仙郎风流痛饮,金杯柔软可爱。下片写纤手斟酒,一杯“洞庭春”,飞上桃花面。  全词柔和细腻,曲折有致。
    金章宗尤喜游玩狩猎。据《金史》记载,金章宗曾数次来蓟州狩猎游玩,在平谷留下了很多遗迹,如县城南2.5公里逆流河西有看花台,相传金章宗曾看花于此,县城东10公里处有望马台、摩鼓台,县城北10公里瑞屏山有发箭台,相传金章宗出猎时曾登此三台观逐兽。金章宗在金明昌四年(1193年)秋,携带王妃、公主驻于双泉寺内,明昌五年(1194年)其又在双泉寺内避暑。金海湖旁的金花公主据传便是金章宗的爱女。
双泉寺内的二泉,为何一甜一苦?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山上原先住着一群恶僧,抢男霸女,无恶不作。一天,金国娘娘从山下经过,看到山景如此秀丽,想要上山游玩。村中父老告诉她,不可上山。金国娘娘问为何,村中父老说:“山上有恶 僧,您带的人马不多,恐遭不测。”金国娘娘浑身武艺,脾气倔强,偏不信这个邪,当即挥马上山,经过一番恶战,杀死了恶僧,解救出山上被劫的良家妇女。那些女子出了牢后,饥渴难挨,可山上只有一眼苦水泉,那是姐妹们的眼泪汇聚成的,根本不能喝。金国娘娘暗祈苍天:让我的乳汁化为甘泉,解救穷苦姐妹们吧!然后掏出“妈妈”,将乳汁挤向山坡,乳汁落处,冒出一眼清泉,又凉又甜。刚出牢狱的姐妹们,饮完这眼泉水后,精气神儿恢复如初,一齐跪在地上,感谢金国娘娘的救命之恩。
    如今双泉寺只是几堆残砖碎瓦,甘苦二泉依然如镜。笔者两次去茅山采风,均畅饮甘泉之水,确实甘洌无比。笔者还发现在双泉上面的断壁上有一方形石窟,里面供奉着一尊彩瓷佛像,佛像前的香炉内香烟袅袅。向导老李告诉我说那是龙王庙,里面原来供的是一尊铜佛,不知被何人偷走了,便又换了尊瓷佛,常年香火不断。北京城里的一个宗教组织年年来此朝拜进香。

                      朝阳洞

    在双泉寺上部的一个小山坳里,有一洞,高丈余,深宽各两丈余,内壁还有小洞,不知其深。因每日清晨阳光首先照进此洞,因此叫朝阳洞。洞内原供有佛像。洞门外两侧原各有耳房一所,现遗址尚存。
勾长荣勾三爷,是茅山的最后一个老道。他系香河县人,早年来此洞出家,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年90岁。
勾老道修道间,有一次下起了连天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这天夜里,他隐约听见洞外的河边上,有人声嘶力竭地喊救命。他慈悲为怀,善良为本,急忙起身,顶着狂风暴雨奔至河边。谁知到了河边,听不见了救命声,却见有一铜佛倒在岸边。他将铜佛搬回洞里,直供奉到他死去。后来铜佛的下落就不清楚了。
    勾老道士在此洞潜心修炼,解放后,虽年事已高,还是十分勤快,一年到头在上播五谷,栽果树。他还精通医术,善用膏药治病。每年他将自己栽的柿子树上的柿子摘下来,卖得钱全部用来买药做成各种膏药,施舍给众人。他的膏药疗效甚好,当年附近村庄不少人用他的膏药治好过病,他在这一带颇有人缘。至今,勾老道的名字仍有口碑相传。

                            题外话

    笔者认为,茅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是平谷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尤其是金章宗八大行院之一的双泉寺与金海湖畔的金花公主墓相呼应,上营石城与将军石关相匹配,更增添了平谷旅游景点的魅力。当地百姓们也渴望开发茅山,让这块宝地成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胜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