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郯庐地震带

标签:
杂谈 |
http://www.czfzjz.gov.cn/html/UploadFile/200982161040971.jpg
2、滁州市处在郯庐断裂带上究竟是怎么回事?
http://www.czfzjz.gov.cn/html/UploadFile/200982162117632.jpg
http://www.czfzjz.gov.cn/html/UploadFile/200982162139265.jpg
3、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情况如何?
http://www.czfzjz.gov.cn/html/UploadFile/200982165111193.jpg
结合汶川地震,从沈阳小震来看,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应注意
简单点说:
第一,西南地震带与华北东部地震带区有互动性,即西南发生大地震,未来一到三年,华北东部地震带区也有很大可能会发生地震;
第二,目前地震监测显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介质速度结构条件;
第三,近期东北地区发生多场地震(包括发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6.7级地震),说明郯庐断裂带周边地地震带活跃,今天凌晨的沈阳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北段,或表明郯庐断裂带近期能量释放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大陆较多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并多测项震时和震后均出现了显著变化,反映了大陆不同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存在关联性。值得指出的是,大陆东部地区这些同震和震后效应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等部分地区一直持续存在,是否表明该地区存在着发生较大地震危险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地震活动动力源、南北地震带中段大地震对东部地震活动影响和上诉异常区域本身是否具有发震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并就地震预报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1)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动力来源看,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应该来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挤压以及东南部菲律宾板块作用,同时也受到西南侧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影响,因而在大地构造上东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在地震活动上就是西部地区发生强震后,往往对东部地区地震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2)从历史地震活动统计结果来看,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所在的南北带中段1900年以后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11次(含本次地震),其中前10次地震后大华北地区震后第1、2、3年分别发生了5.5级以上地震5次,5次,2次,发生6.0级以上地震3次,3次,2次,最大地震分别为7.3级,7.3级,6.2级,主要分布区域为华北北部和南部地区,华东地区震后第1、2、3年分别发生了4/(4/3)级以上地震7次,6次,5次,发生5.0级以上地震4次,5次,3次,最大地震分别为5/(3/4)级,5/(3/4)级,5/(3/4)级,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沿海及黄海海域,豫鲁交界及安徽地区。可见汶川地震对东部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将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3)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位于大华北南部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地震,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多震层(地壳中地震震源呈优势集中分布的层位)的结构、介质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是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南北带等地区的三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显示,壳内高速层于壳内多震层基本一致,因此,认为上中地壳内高速及其下方低速体的存在是强震孕育的重要基础。本文进一步利用记录波形不受震源上方介质结构影响的深源远震纯S波输入,通过理论波形拟合方法反演地震台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构,获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多个台站下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附近分布的12台站在上地壳或中地壳上部等不同深度上均显示有低速层的存在,并具有北浅南深的总体特征,其中多数台站在低速层上方还存在高速层。这些高、低速层在层位与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优势层位(10-20km)基本一致,表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多震层位及附近存在多处介质高低速变异区域。由此可见,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介质速度结构条件。
因此,汶川8.0级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可能有所增强,即汶川地震发生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将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时间和最高强度尚难以预测。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建议对可能受影响区域加强观测和基础研究工作。
以下是1974年到1976年中国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数据,西南一场,华北一场的关联性尤为明显。
1.1974年5月11月 云南大关地震 7.1级
2.1975年2月4日 辽宁海城地震 7.3级
3.1976年5月29日 云南龙陵地震 7.3级
4.1976年7月28日 河北唐山地震 7.8级
5.1976年8月16日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7.2级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根据国家地震局 1978 年出版发行的 《中国地震区、》 ,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 “区”和 “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 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 23 个地震亚区和 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 ,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 (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 ;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 ,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 (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 (Ⅲ10) 。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 “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 (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 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 25 次强震,其中 6 级以上地震 11 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 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 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 6. 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 6. 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 1585 年巢县 5. 5 级
和 1743 年泾县 5. 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 “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 ,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 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 75级以上的地震。
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
—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处于该带的东北端。
该带地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 “历史上共记载强震 30 次。6 级以上地震共 5 次,最大震
级为 6. 5 级” 。
5 1安徽霍山—六安及合肥地区是该带中地震较多的地区, 历史上共发生 8 次 5 级以上地震,
最大的为 1917 年霍山 6. 25 级地震。
三、郯城—营口地震带
该带 “南起安徽省嘉山,向北经江苏宿迁、新沂、山东郯城、临沂、安丘、昌潍、莲莱
等地,穿越渤海湾后,经辽宁的旅大、营口、鞍山、沈阳等地,止于开原一带,全长达 1200
公里。 ”安徽省嘉山位于该带的南端。
“郯城—营口地震带是我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地震带之一。 自公元前 70 年至公元 1973 年
共记载到 4. 75 级以上地震 17 次,其中 5. 0 级—5. 9 级 8 次,6. 0—6. 9 级 4 次,7. 0—7. 9 级3 次, 8. 5 级 1 次。 发生于本带的 1668 年临沂 8. 5 级地震是华北地震区中强度最大的地震,也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 4 次大于 8 级地震之一” 。
该带位于江苏、安徽境内的南段部分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无强震记载,但近年来安徽省五河一带曾有 4 级左右的有感地震。
四、许昌—淮南地震带
该带 “西起三门峡,东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一线以南,东界在郯—庐断裂
西缘,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安徽省的阜阳、宿县地区和淮南、
淮北、蚌埠一带处于本带东段。
该带“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自公元 147 年以来共记载破坏性地震 14 次,其中 6 级
以上地震仅有 1820 年许昌 6 级及 1831 年凤台 6. 25 级两次。这些强震主要集中在许昌和淮南
地区” 。
许昌—淮南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从公元 294 年至 1985 年共发生 7 次 5 级以上地震, 其中
1831 年凤台 6. 25 级为该带的最大地震。1979 年该带中的固镇又发生 5. 0 级地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f33be0100ir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