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影响了我的摄影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平日的杂谈 |
我和吕西安·克莱格[法]聊天
2009年1月15日(晴)
去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中法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大会上,认识了法国著名摄影家吕西安·克莱格先生,并且有幸和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同游漓江。在游船上,通过翻译,我向这位风趣的老人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一一满足我的好奇心。分手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会把我们的对话发表在《中国摄影家》杂志上,他说希望早日在中国的摄影杂志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他回法国没几天,我的邮箱里便出现了他发来的10多幅摄影作品,信中还说希望他的作品同时刊登在《中国摄影家》杂志。可是两个月过去了,这篇文章一直没有时间去完成,总是一拖再拖。今天,原本的计划打乱,正好利用空闲时间,完成对这位花甲老人的承诺。
吕西安·克莱格说:“
“我是1934年8月14日出生的。记得我小时候,总是不停地打仗。那时我家开有一个很小的杂货店,家中生活很艰难,父母在我7岁那年就离异了,我一直跟着母亲在战火中奔波。有一次打仗,我家的杂货店成为一片废墟,母亲流了许多泪。10岁那年,为了躲避战争,我又跟着母亲跑到乡下住了将近一年。
“本来我从小最喜欢的是拉小提琴,可在我13岁生日那天,母亲却送给我一台照相机。第二年母亲突然病倒,我只好辍学打工赚钱照料母亲。18岁那年,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镜头一直对着被战争摧毁的城市和一些流浪的艺术家,那时的心情非常复杂。
“19岁那年,在一个斗牛场上我认识了毕加索,随后我便拿着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向请他请教。没想到他对我的照片很感兴趣,从此我俩成了很好的朋友,并且保持着很密切的往来,还多次得到他的经济援助。他还主动买我的照片,也介绍他的不少朋友来买我的照片,使我的生活有了保障,也让我对摄影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我给他拍了大量照片,还拍摄了一部《毕加索在普鲁旺斯》的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创作过程。
“1973年,毕加索逝世,我又特意写了一本《我的朋友毕加索》。这本书不仅回忆了我和毕加索多年的交往,还记录了他最后20年的生活历程。
“在我的一生当中,我总共拍摄了80多万张照片,拍摄的很多人都是顶级的世界名人,不少人是毕加索引荐给我的,当然拍的最多的还是毕加索。”
我问他,最喜欢拍的就是毕加索吗?他说:“除了毕加索,我最喜欢拍的是人体,我现在很想在这艘船上拍摄人体,背景是多么美丽!你能帮我实现吗?”我说:“不可以!”。他风趣地说:“你不行!要是你来法国,我就可以帮你实现这样的要求。”此刻在场的人都笑了。翻译说:“这是中国,不是法国。”吕西安·克莱格先生笑着说:“我知道中国不可以。”
从桂林回到北京,我在网上查到许多关于吕西安·克莱格先生的资料,得知他早在几十年前就以“大海·人体”系列作品蜚声国际摄影界。2006年5月31日,吕西安·克莱格还凭着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荣颁发的“国家功勋骑士勋章”和他一生出版的75部影集,以及他编辑、执导的20多部电影和纪录片等诸多艺术成就,成为法兰西艺术院近200年来的第一位摄影院士。
吕西安.克莱格和毕加索在一起 1969年
吕西安.克莱格和美国摄影家亚当斯在一起 1981年
达利
毕加索
我和吕西安·克莱格在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