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贝叶思咨询
贝叶思咨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0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联网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新机遇

(2013-08-27 09:54:27)
标签:

贝叶思

车联网

智能

车载设备

科技

汽车

分类: 汽车

                                                                       贝叶思咨询 闫成印

引言:车联网作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发展时代的一个车的互联网正引起多方关注,而车联网涉及汽车制造、汽车电子配件、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移动互联网通信终端、相关ICT软硬件及服务业、内容提供与运营服务业、物流运输服务业等,其快速发展必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机遇。
一、车联网在概念上延伸向更多产业部位
1. 车联网尚处于Telematics发展阶段
     最早提出车联网的概念当属汽车Telematics,而当前整体上也还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Telematics主要指是以车辆为主体,结合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为汽车用户提供安全驾驶、便捷驾驶以及车内信息服务等的汽车无线通信系统。从功能上看,Telematics包括了信息娱乐(Infotainment)、导航(Navigation)、远程诊断(Remote Diagnostics)、安防(Safety& Security)、通信(Communication)五个方面。在行驶过程中,安装了Telematics系统的车辆可以通过地面无线通信网络和卫星系统,获得路况交通信息,并在行驶的途中实现移动办公及车内娱乐等功能。当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与隐患,或者突发车辆故障时,获得相应的帮助。
     Telematics最早发展于美国。而全球最早的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s,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起源于1996年,而当时通用汽车首先将On-Star系统内建于Cadillacs车内则是汽车厂商最早引入相关技术。而到2009年,Telematics相关汽车始引入中国,截至目前,国内市场上也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与产品。
     其典型代表包括通用安吉星、丰田 G-Book、日产CARWINGS、上汽 inkaNet等,相关厂商及方案如下表所示。总体而言,不难看出,汽车厂商目前推出的车联网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整体上尚处于Telematics阶段,在此阶段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在原车载导航GPS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自身特色的车联网解决方案,整体看来,目前这些解决方案还是以汽车的安全行车、停车、便捷通信、车内娱乐等相关功能为主体的,尽管距离真正的车联网还有很大距离,但是由于能够满足用户相关需求,还是为汽车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表 1 全球部分汽车厂商的Telematics

车联网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新机遇

资料来源:贝叶思咨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3

 

2.车联网的未来是汽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通信+ITS
     结合相关领域内的主流观点,车联网可以存在更为广泛的理解,比如,有专家认为,车联网应该包括ITS与Telematics。贝叶思咨询研究认为,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车联网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将汽车与其生存环境通过现代传感等感知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图像采集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智能手机技术、车载导航技术、汽车安全控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有机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现代交通管理与汽车驾驶的一个网络,通过车联网的长足发展,将让人类从多方面受益。
     在未来车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构成车联网的体系中,其参与主体将包括:汽车司机、交通警察、交通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企业、物流客户、乘客、TSP、软硬件厂商等,相关客体包括:汽车、交通信号设施、道路桥梁、停车场、相关商业设施、交通信息系统、卫星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车联网将是一个构建于汽车与交通运行、管理与服务等业务基础之上的涉及多细分产业与领域的网络,因而车联网的延伸与长足发展也将带来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相关的细分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汽车电子、RFID、传感器、视频采集产品、车载智能终端、相关智能手机、智能交通软件、智能交通网络硬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改造、移动通信运营商、内容与服务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交通运输等,这些细分产业未来都将受益于车联网的发展。
图 1 车联网的产业构成图

车联网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新机遇
资料来源:贝叶思咨询 2013年

 

二、车联网将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诸多利益
1. 车联网将带来工作与生活便利
    车联网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上表格所示,通过Telematics车载系统,司乘人员已经方便地实现汽车内智能安全驾驶,比如,利用车载3G模块提取数据、分析数据,使汽车具备自我诊断和自我修正能力。通过车况监测,用户可以随时更方便地了解汽车的各种体征指标并加以预警,从而防患于未然,比如,通过方便地了解水温、油温、胎压、转速等参数可以帮助司乘人员判断汽车是否安全,以进行及时地维修与保养,可以检测酒后驾驶与疲劳驾驶等危险状态,助力安全行车。通过辅助行车与停车的相关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更为安全的行驶与停车,很好地解决车路之间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汽车偏离行车轨道时可以自动预警与纠偏。而通过车载系统与交通信息与管理系统的交互,可以方便地实现智能导航,减少不必要的违章与危险驾驶行为等。
    对于消费者、管理者等为主体参与的车联网主体而言,随着更多的汽车产品创新与发展,将会给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产品选择。建立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将会真正地大幅度减少堵车问题,而从环保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通过有效地控制交通与汽车使用,可以便捷、有效地减少堵车过程的资源空耗,减少尾气排放,减少辐射热源,最大程度地推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通过车联网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系统自我感知的力量来调控与管理交通,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最大程度地提升交通管控的科学性、精确性与合理性;从百姓生活来看,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在外出行时间,减少投入与交通焦虑,提高生活质量,驾驶安全度提升则可以有效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与精神伤害等。另外,随着更多地TSP服务内容的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将会为司乘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与丰富的服务。对于专业的物流商而言,原本鼓立的内部交通信息将与整个车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为路线优化、降低运营成本、物流可视化等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地服务。
2.车联网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
    而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车联网首先将让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受益。因为随着Telematics向着更为广泛的车联网的拓展,将给汽车市场带来全新的更新空间与消费需求,而相关技术的升级与换代无疑给汽车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长活力。除去对汽车产业自身的升级与推动作用外,还将推进与产业链相关的车载终端(如安全系统、GPS系统、智能系统、娱乐系统等),将推动车载电子产品产业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框架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与之相关的通信与计算机软件与硬件产品也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在得以Telematics的支撑以后,再考虑到更多地车、人、路、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的联网,将给智能交通系统带来前所未来的发展机遇,而相关的软硬件产品都将有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机遇。比如,2012年3月,奇瑞向东软集团下达了到2019年前总额约31亿元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单向单,成为国内Telematcis系统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车联网的大发展离不开类似车载导航与电子地图等为主的内容与服务的需求,这将给以电信运营商等专业的TSP服务商等为基础的车联网服务产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TSP领域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目前,Telematics产业的硬件环境设施齐备,加上潜在市场广阔,国内很多厂家已经开始逐渐展开Telematics市场的争夺战。一类是以赛格导航等为代表的国内最早的一批Telematics服务提供和设备制造商;一类是车载DVD厂商,想转型做服务;还有一类就是汽车厂,除Toyota已将G-Book引入中国外,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和上海通用汽车也已在上海合资建立上海安吉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将On-star正式引入中国;Nisssan也将引入Car-Wing系统,服务于中国的客户,所有这些都显示汽车厂商经过多年的摸索调研,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抢占Telematics市场。另外,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也已经或即将推出以出行生活资讯为主的Telematics服务。甚至部分地图提供商也在建设服务平台,以期在未来的Telematics服务领域分得一杯羹。由于中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相信中国市场将是一块国内外TSP商家重要的争夺之地。
    从移动互联网与网络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未来的车联网将会更多地引入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联网终端及其已经发展起来的数以百万计的App,将移动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应用与车载环境、车载设备等实现最为便捷的融合。从此角度而言,传统的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手机市场也将面临着跨入车联网应用时代的发展机遇,相关产品及其创新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原有智能终端与智能应用细分产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市场增量需求方向。根据贝叶思咨询的研究,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领先的汽车厂商开始考虑在汽车内引入智能手机相关的主流应用,将期待将车载应用与现有成熟的应用实现有机的整合。

表 2 面临车联网发展机遇的上市公司及相关厂商举例

车联网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新机遇
资料来源:贝叶思咨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3年

 

3.车联网创造的社会消费与就业效应
    参照相关研究资料,贝叶思咨询研究认为,在车联网发展的积极效应下,汽车市场、汽车电子市场、智能交通市场、智能终端市场等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仅智能交通与道路信息化相关的部分在未来5-10年内每年创造的直接投资将达到200亿元左右。而参考根据多家机构的研究数据,研究认为,不包括不相关的汽车市场的销售数据,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相关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近5000亿元(如果不包括前装导航汽车本身,其规模也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500亿元。考虑到车联网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其所拉动的间接消费与就业效应将会逐渐体现出来。
图 2 2013-2020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车联网将带来多产业发展新机遇

图 2 2013-2020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三、多重因素终推进车联网突破瓶颈
1. 多重限制性因素尚待突破
    限制性因素犹待突破。根据业内研究,车联网的发展还面临着多重阻碍,比如:
 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
    汽车生产制造归工信部,牌照管理在公安部,运营则由交通部负责,在法规、标准、电子车牌、标识等问题的协同上,相关部门未来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车联网的发展。
 标准缺位与商业模式不成熟
    目前的物联网产业目前存在市场分散且规模有限,规模化和标准化还未形成、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高等问题。而应用标准不统一既是目前的实施阻力也会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陷阱。商业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清晰化和发展成熟。
2.累积的多重积极因素终将推进车联网产业市场突破瓶颈快速发展
 国家物联网相关政策支撑车联网发展
    2013年5月,工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与以往两年不同的是,2013年度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主要包括智能工业领域、智能农业领域、智能环保领域、智能物流领域、智能交通领域、智能安防领域六个领域。而其中,智能交通领域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物联网系统。由此看来,国家对于车联网相关的发展方面有着良好地政策支撑。
 相关产业技术因素推进车联网发展
     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车联网发展的环境的成熟。移动通信技术从3G到4G的发展速度进一步超越从前,而除去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之外,作为补充的Wi-Fi通信技术也在得到长足的发展,而蓝牙技术、RFID等近距离通信技术也是在快速发展中加速应用,云计算技术已经从概念介入阶段进入到了实际应用推进阶段,物联网技术迅速推进到各相关行业,相关技术更多地达到接近应用的发展水平,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则更是开始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而得到大力发展,应用市场一触即发,大数据技术已经开始摆脱概念化阶段,一些实用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开始得到行业的推广与应用。上述相关产业技术对于车联网而言,都将大力支撑其快速发展。
 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将要求车联网的快速发展
     由于车联网可以前所未有地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因而未来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要求车联网快速发展。一方面政府逐年加大力度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全国交通安全意识也在逐年增加,社会各方面都对借助车联网来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寄予厚望,因而,从车联网的消费动力环节就有了强大的消费支撑。
 环保与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将推进车联网的发展
     环保与节能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的主题,我国已经把环保与节能作为国家的重要国策,而车联网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推进其快速发展。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让车与路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交通管理日益捉襟见肘。交通拥堵开始由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交通拥堵带来的车辆尾气排放增加与车辆燃油空耗问题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加速发展车联网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将是起到积极的作用。
 产业结构调整将推进车联网的发展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点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目前的主题,而车联网则给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机遇,必将为多产业资源投入而得到快速发展。如前述,包括汽车、运营商、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智能交通、现代物流、数字城市等相关产业发展与升级正将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向车联网,从而将推进原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车联网自然将会集多产业推力而发展,同时为多产业发展创新创造更多机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